文艺爱好者大抵都读过东野圭吾的小说。可以说,东野圭吾为出版界创造了许多奇迹:出版社争抢着他书的版权、作品连居畅销书排行榜榜首并揽获多项大奖、一年版税超千万、作品频频被改编成影视剧……作为一个以写作推理小说为主的作家,东野圭吾取得的成就着实令人惊异。
东野圭吾早期的创作之路不算顺畅。他1983年创作的《人偶之家》只入围了江户川乱步奖第二轮评选;1984年创作的《魔球》虽入围但未能获得奖项;1985年创作的《放学后》虽获得江户川乱步大奖,但销量并不理想;之后创作的《学生街的日子》销量也极为一般。可以说,在创作初期近十年的时间里,东野圭吾都处于写作的摸索阶段。对于其作品,要么读者不买账,要么评论家指指点点。他的创作实在没有太大新意,便也没有太多人注意。
值得庆幸的是,东野圭吾并没有沿着这条路走太久,他的转型让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不断反思自己的作品,琢磨那些受到好评的作品,他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
对悬疑推理小说来说,“谜题”的类型发生了重大变化,解谜或者归因的叙事,已经不再能得到读者的喜欢,其深度挖掘的能量也极为有限。这时,“谜题”是缘何产生的,其背后包含着怎样的人性、命运、社会等话题,成为叙述的中心要点。
也就是说,对人心和社会结构之谜的重视和挖掘,是打开东野圭吾小说的钥匙,这是他小说创作的底层逻辑,更是他成为畅销作家的重要原因。
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好就好在对传统推理小说的颠覆,他在作品中放弃了找到犯罪凶手的执念,让犯罪动机成为悬念。谁是凶手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凶手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就将人性加入其中,使小说不仅有趣,还有纯文学的深度,具备畅销与获得大奖及评论家好评的潜质。
一个作家的成功,不仅在于他过硬的写作功底,还在于他看待问题的方式,即他的底层逻辑。东野圭吾的底层逻辑是让犯罪动机成为悬念。那么,对于我们每个写作者来说,应该怎样构建属于自己的底层逻辑?
写作者要构建自己的底层逻辑,首先就要对自己进行定位。例如,普鲁斯特的定位是高雅作品作家,罗琳的定位是通俗作品作家,东野圭吾的定位则处于两者之间,他会在通俗而好玩的故事之中加入对人性的剖析。这也许就是东野圭吾的智慧之处,他将通俗和高雅智慧地结合起来。
我们看东野圭吾的小说就会发现,它有着大众文艺的外壳,比如简洁平易的文字、独特立体的人物、超乎寻常的悬念,甚至是迅速让事件变得戏剧化以及篇幅适当等特点。他力求抓住读者注意力,让读者快速且持续地被小说吸引。雄心极大的东野圭吾显然不满足于这些,他还想得到文学界的认可。于是,他便在大众文艺的外壳之下,加入了对人性的剖析和对生活意义的解构。
那么,爱写作的你、写了很多文章的你,有没有思考过自己的定位是什么?简单地说,你是想要在网络平台上输出文字,还是要在传统媒体上发表文章?是想要输出高流量但没实质内容的快餐小说,还是要分享一些真正想要表达的故事,抑或是借由小说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定位不同,写作内容和方式将千差万别。
你若有清晰的定位,别人可能就会很迅速地识别你的作品,也可能会因为这种独特性而喜欢你。同样的,你若在定位的领域内持续进行钻研,你可能会更加权威,并能够游刃有余地应付遇到的问题。千万不要一会儿写乡土小说,一会儿写大众喜欢的言情文,一会儿又去钻研都市文学的套路,这对刚开始写作或者还没写出名堂的写作者来说是万万要不得的。
写作者要构建自己的底层逻辑,还要有对写作这件事百分之百的领悟。很多人可能会说领悟更多来自自身的悟性,这一点不可否认。许多悟性极强的人没有经过写作训练,更没有系统地阅读与思考,但拿笔一写就堪称经典。但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大多数人只是常人,只是稍微比别人多拥有了一点文字敏感度而已。
写作的人那么多,为什么最后只有极少数人取得了成功?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不仅仅在不断地努力写作,还不断地在领悟写作内涵之后反思并审视自己的作品,重新寻找新的写作可能性。说实话,领悟写作内涵真的太重要了。东野圭吾的领悟让他一改以往的写作惯例,将兴趣从犯罪凶手上转变到犯罪动机上来。
东野圭吾有一部很著名的小说——《嫌疑人X的献身》。这部小说讲的是孤僻的数学天才石神喜欢上了邻居靖子,他每天都会去靖子的店里买午餐,但两人从未交流过。直到有一天,靖子失手杀死了前来纠缠的前夫,于是石神帮靖子解围,设计完美的诡计。诡计的真相是他为了保护靖子杀死了流浪汉,制造了靖子不在场的证明。后来他甚至假意恐吓靖子,想替靖子揽下一切罪责。
这本书同年揽获三项大奖,其中直木奖的评语是:“他将骗局写到了极致。”这部推理小说最大的骗局是石神的犯罪动机。他为什么会做这些?这种纯粹、深厚,却不奢求任何回报的爱情,是美好的爱情,更是绝望的爱情,东野圭吾将这些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有时候看着东野圭吾早期的小说,我就会想,如果没有对写作的领悟,如果没有后期的转型,那么东野圭吾或许就不会出现在大众的视线里了。
现在的写作在迅速网络化。一方面,网络化在一定程度上让写作变得更加便捷。但另一方面,网络化也容易让人心更浮泛,让人们更容易看到别人的成功,也更容易让作家在创作中单纯地注重流量而忽略了实质内容。凡事都有一体两面,但网络化对写作的影响明显是弊大于利的。因为真正的写作者只会把网络当成工具,而非目的。
大多数写作者,特别是刚开始写作的人,很可能会把网络当成最终目的。于是,太多的人会对照他人提供的写作模式,写出一篇篇仅仅表面“精雕细琢”的文章。他们或是盲目追求流量,盲目追求读者的认可;或者仅仅是为了坚持而坚持,忽略观察、阅读和思考……这么做非但不能提高写作能力,反而会伤害写作者,让写作者离真正的写作越来越远。
单纯依靠曾经的经典小说、现今的译作和快餐小说,中国小说的图书市场是不可能持久繁荣的。我们需要本土化的东野圭吾,更需要好的小说家。这当然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加强自身写作的底层逻辑。当我们对写作有了更深刻的看法,对生活有了自己的评判标准,对文学审美有了独特的判断时,好的作品自然就会出现。
如果你不知道读什么书或者想获得更多免费电子书请加小编QQ:2338856113 小编也和结交一些喜欢读书的朋友 或者关注小编个人微信公众号名称:幸福的味道 获得上百个书单 为了方便书友朋友找书和看书,小编自己做了一个电子书下载网站,网址:http://www.ireadweek.com 如于某种原因,经常换网址 如果打不开,可以qq联系我
注释
[1]张爱玲.张爱玲全集(18册)[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8.
[2]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M].朱海观,王汶,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
[3]玛格丽特·杜拉斯.广岛之恋[M].谭立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4]玛格丽特·杜拉斯.劳儿之劫[M].王东亮,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