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星写作
  • 灵感词库
  • 诗词库
  • 医学库
  • 佛学库
  • 词典库
  • 文库
  • 百度
  • 微信
  • 抖音
  • 知乎
  • 百科
  • 翻译
VIP会员
VIP会员权益概括
推广员
墨星写作网-从零开始创意写作
  • 从零开始创意写作
  • 王小麦 / 著

第四节 让自己置身事外,是要给人物公正性

发布:2022/3/22 10:20:19235 个作者有用

福楼拜说,一个人对一件事感受得越少,他就越可能按事情真正的样子去表达它。学习写作的人应该多看看经典作家的写作随笔。他们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就会道破写作的秘密。就比如福楼拜的这句话,初看似乎没有头绪,但细细品味之后,一定会令我们受益颇多。什么是好的作品?好的作品不是教会你如何生活,而是让你学会如何思考生活。什么是好的写作者?好的写作者不是生活中的成功者,而是生活中的失败者,所谓“诗人之不幸,诗家之大幸”。写作者应避免使用言辞犀利的教导,而应该如同好友般,同读者不断地反思、探讨和对话。

作为写作者,在写作的时候最好能让自己置身事外,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作品中的人和事。这样才能更客观、更全面地进行讲述。

写作者应保持客观的态度,这是立场问题,当然也是写作者首先应当解决的问题。比如这个故事:两人在一起五六年,关系一直很好,但突然有一天,男方得了很严重的疾病。一般比较糟糕的写作模式是指责,不是指责女方不坚守承诺,就是指责男方脾气变得火爆。总之,他们两个人分手肯定有外力原因,不把这个原因找出来,似乎都不好意思让双方分手。平庸的写作常常喜欢找一些具体、现实的原因,比如出轨、赌博、家暴等,并用很宏大的叙述将其推出来,而好的写作常从细微处入手,能站在人性的角度考虑问题。

举个例子,史铁生的散文《我二十一岁那年》讲了他住院时碰到的一对情侣,他们很相爱,但现实把他们分开了。至于他们分开的原因,史铁生没有说,读者只有猜。或许是因为反复无常的命运吧,这无力改变的、让人又爱又恨的命运。史铁生在处理这样的关系时没有指责,反而把两个人的痛苦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他们那么相爱,总是从对方角度去考虑问题,可人生仍旧无法遂每个人的心愿。通过这样的刻画,人的遭遇就这样被强大的命运设定了。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写作在客观性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写作者的客观态度表现在写作中,首先是对人物保持公正的态度。好的写作不会盲目评价笔下的人物,人物不是作者的傀儡,他们应当有着自己的价值。而且,人物性格从来都不是永恒不变的。《罪与罚》中的拉斯科尔尼科夫为了内心的信仰杀死了房东老太婆。他的布局天衣无缝,没有人发现凶手是他,可他忍受不了良心的谴责。读者在看的时候,已经忘了作者。因为作者没有站出来告诉读者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作者和拉斯科尔尼科夫一起徘徊于对与错的边缘。

这就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文学必须具有的特性。同样,托尔斯泰写《安娜·卡列尼娜》时,安娜逃离了他之前的安排,仿佛不再是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而变成了现实生活中有自我意志和爱憎的安娜。最后,托尔斯泰遵循了安娜的选择,让她卧轨自杀。托尔斯泰明白,自己虽是作者,但永远不能肆意行使主宰人物命运的权力。

其实,对写作者而言,给每个人物生存的自由、意义以及选择的机会,也是在给我们更多的可能。人生本没有对错,也不是只有一条路可走。生活本身就是纷繁复杂的,要为人生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太难。而写作的意义不再是给读者指一条路,而是向读者指许多条路,供他们思考和选择。这也能使写作者和读者的心态更平和。

除了置身事外,进行客观全面的讲述,作者更要给予笔下人物客观性。

小时候我们听故事时总爱问,也总爱猜,他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少不更事,我们便喜欢拿一把尺子去衡量一切,仿佛这么做是有迹可循的。可是慢慢地,我们长大了,发现好与坏、对与错似乎没有那么明确的衡量标准。我们开始摒除片面的认识,明白了生活不是童话,并不如童话那般美好。

我们都是慢慢地感觉到童话世界的逝去的,经历了这些,才忍心剥开美好的外衣,去寻找和洞悉真相,也正是因为经历了这些磨炼,我们才变得大度、包容,能容忍许多事情,理解许多人。而作家更应经历这一步:由批判到包容,由愤世嫉俗到理解人生。走完了这样的历程,人生会达观许多,写成的文字也会通透许多。陀思妥耶夫斯基就说过,人是一个复杂的存在。他穷尽一生都在探讨人的秘密。

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反思一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真的可以简单地分辨好人与坏人吗?好人就是绝对的好,坏人难道就是绝对的坏吗?好与坏之间真的有一条明显的线条,可以将它们截然分离吗?

莫言曾经反思过当代文学发展的瓶颈,那就是刻画人物相对局限,缺少对普通人情感的真实表达。人不应该单纯以好坏来区分,而应根据情感取胜。作品中的人物应当有鲜活的情感,应当有爱也有恨;他们可以威风凛凛,也可以在暗夜哭泣。人不会全然是完美的,若太过完美,则会不真实,也会被读者抛弃。有时候,作者的想法太简单化,把一切看得太简单,也太绝对。

只要能不断追问人的意义,那有关文学的意义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只要能刻画出人性的缺点、矛盾、变化,反映复杂的人性,读者才会认同这样的人物,也才会真正喜欢上这样的人物。那些有争议性的人物,那些让读者爱着也恨着的人物,才是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缩影,也才会被真正喜欢和爱戴。所以,对写作者来说,在叙述时让自己置身事外,塑造人物时给人物最大的客观性,这是重要的,也是需要时时提醒自己的。

宝典目录

目录索引

声明:以上数据资料为会员整理分享上传,或转载自互联网,墨星写作网不对内容的原创性负责,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联系墨星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