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星写作
  • 灵感词库
  • 诗词库
  • 医学库
  • 佛学库
  • 词典库
  • 文库
  • 百度
  • 微信
  • 抖音
  • 知乎
  • 百科
  • 翻译
VIP会员
VIP会员权益概括
推广员
墨星写作网-从零开始创意写作
  • 从零开始创意写作
  • 王小麦 / 著

第三节 着眼于外在模式叙述故事

发布:2022/3/22 11:58:04164 个作者有用

讲故事之前,我先来讲讲什么是小说。有人可能会说,我又不写小说,就没有必要学习写小说了。这样的逻辑看起来没有什么毛病,但其实并不对。因为人天生对小说中的核心因素感兴趣,其他文体的写作也离不开小说的核心因素。我们即使不写小说,也一定要知道小说的核心因素是什么。因为任何写作都离不开这些核心因素,如故事感、画面感、冲突感,等等。掌握小说的核心因素,对我们日常写作会有很大帮助。

纳博科夫认为,我们应当把小说当成与我们所了解的世界没有任何明显联系的崭新的东西。也就是说,小说里的世界应当是一个崭新的世界。一部优秀的小说,或短或长,都是对现实世界的“反叛”,同时也是对崭新世界的“塑造”和“重构”。我们会借助小说表达内心的渴望或对现实的担忧。小说帮助作者逃离现实世界,也帮助读者到达幻想之中的境界。如今,广受大众欢迎的小说主要是言情类、武侠类和推理类小说。

言情小说能满足读者“做白日梦”的心理需求。生活如此乏味和枯燥,按部就班,没有意外之喜,此类作品就提供了做白日梦的可能。琼瑶的小说说到底就是灰姑娘的故事,她的小说讲述的大多是出身贫寒的女孩子终于找到幸福的故事。我们大多数人都出生于普通人家,曾幻想奇迹能降临在自己身上。武侠小说很容易满足读者的英雄情结和探险心理。金庸的小说满足了很多男性成为英雄的欲望。许多读者看来,郭靖不只是文本中的郭靖,还是读者自己的化身,读者会将自己代入其中。推理小说能让我们感觉到经历恐怖事件时的刺激、揭开悬念的快感和最后揭开谜底的喜悦。

你可以将小说的核心因素应用到其他写作题材中,从而吸引读者,让读者进入自己勾勒出的情境和世界当中。

写作要符合小说的某些特性(核心因素),其中,故事感最为重要。可以说,故事构成了文学作品中最为生动的部分。

故事是有趣味的,能刺激读者的阅读欲望;故事是功能性的,能帮助读者了解人物、主题,等等。在一般的叙述中,故事是不可或缺的元素,我们常见的形式是一个大故事里套无数个小故事,小故事再套更小的故事,这就像是俄罗斯套娃。故事能产生很大的张力,制造冲突;故事也能反映人物性格,深化人物形象。

《红楼梦》讲述了大观园中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的故事;《城堡》讲述了主人公K到城堡当土地测量员,最终却无法进入城堡的荒诞故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在讲述托马斯和特蕾莎轻与重的爱情以及生活……写作必然脱离不了故事,就连解构故事的现代主义作品,也在乐此不疲地讲述着故事。当代先锋作家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这部作品,也是由无数个故事串联起来的。

那么,故事要遵循什么叙述法则?

叙述故事有一个最为基本的法则,那就是故事要充满坎坷,简单来说就是,故事要讲述不幸的经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希望自己是幸福的、有爱的人,希望自己万事安康,诸事顺利。但故事的叙述法则截然相反,故事发展应避免一帆风顺。有不幸,才有冲突形成的可能,才有叙述下去的可能,也才能让读者对其感兴趣。

我们非常熟悉的灰姑娘的故事,就是有关不幸的经历的。当灰姑娘终于获得幸福的时候,结尾也就悄然而至。不幸的生活有更多可以言说的地方,更值得作家书写。我们必须培养这样的写作意识。

我们在构思一个故事的时候,就要想到这个故事肯定不能一帆风顺。如果要写两个深爱的人誓死要在一起,那么肯定不能让他们简简单单地在一起,要给他们设置很多矛盾、冲突;如果要写一个人想要复仇,那么肯定要写他在复仇路上遭遇的种种坎坷。一般来说,写到两个深爱的人在一起或者写到复仇成功,这个故事也就可以结束了。

不幸才能构成故事。幸福往往只会冲淡故事的吸引力。

在文学作品中,幸福的情景是不会一直持续的,就算存在,那也极为短暂。幸福的情景可能会短暂地出现在开头,幸福的苗头一旦被点燃,故事中立马会有不幸发生;幸福的情景也可能出现在作品的末尾,幸福出现了,故事也就结束了。幸福与故事就好像是一对仇人,不会待在一起太久。好故事总会充满各种阻碍:来自命运的阻碍、来自其他人物的阻碍、来自自身的阻碍……正确设置阻碍,并能合乎情理地化解这些阻碍,特别考验作家的功力。

一般而言,经典的文学作品大多遵循这样的模式:主人公对一件事情有着强烈的渴望,但又面临诸多阻碍。比如,在《飘》[2]中,郝思嘉希望得到卫希礼的爱情,卫希礼却要和媚兰结婚;而当郝思嘉终于意识到自己对瑞特的爱时,瑞特却已离开;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希望结为夫妻,但他们两家是世仇;在《老人与海》中,老渔夫希望钓到大马林鱼,但大马林鱼有顽强的生命力。

最后,我们来看看叙述故事的外在模式。

大体来说,故事遵循这样的外在模式:从开场交代简单的事情,到矛盾一步步激化,再到矛盾淡化,到最后故事和平收尾。这一切都要完整,不能有任何遗漏。这一切都要符合严谨的因果规律,要事出有因,要符合人类的判断力。这样,故事才完整、符合规律、经得起推敲。用这种外在模式叙事要注意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开场,也就是展示部分。

一般而言,开场部分需要交代故事发展的所有背景,比如时间、地点、情节性前提、主人公、比较重要的人物等。这里尤其要注意交代情节性前提,以便为之后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换言之,作者要在开场构建一个盛得下之后所有内容的容器。比如陈忠实的《白鹿原》,开场就写“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下文围绕这件事将主要人物一一引出,再由此引出贯穿整个故事的白鹿。

有时,开场部分还会为整个故事定下总基调。最典型的例子是王安忆的《长恨歌》。王安忆在开场部分用整整一章来讲上海的弄堂、流言、闺阁、鸽子等。初看起来,这些似乎与之后的内容没什么关联,但王安忆通过这些描述,为整部作品定下了总基调,那就是用“鸽子视角”看待一切。

这告诉我们,在开始写作的时候,整个故事其实已经发生了。在动笔之前,我们要对每一个情节都特别清楚,对人物的发展情况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故事按照事先安排好的顺序展开,才能让故事连贯且符合逻辑。

第二部分是情节上升部分,故事从此开始复杂化。

复杂化打破了开场的平衡状态,潜在矛盾被引入,矛盾和冲突开始激化。事情从简单变得复杂,从平缓变得激烈。一般而言,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故事,都会在矛盾激化的时候发生一件事,这个事件通常是某人(可能是主人公)有一个强烈的愿望,这个愿望是故事进行下去的动力所在。举个例子,如果你看到一个故事开头写道:“我的家庭生活很幸福,我的丈夫很爱我,一家人很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那么毫无疑问,故事中这种幸福的状态肯定会被打破,不幸马上就要出现。在这个阶段,故事会隐约露出一些不幸的苗头,比如夫妻间的口角、环境的重大改变,等等。

第三部分是高潮。

高潮是整个故事的核心部分。在这里,情节被推进至最关键的部分,情感也积累到了最高点。这里包含整个故事的重大转折,它决定了故事的后续是什么、结尾是怎样的。比如王安忆的《长恨歌》中,高潮就是王琦瑶决定生下女儿薇薇。从这以后,整个故事的基调发生了巨大改变,王琦瑶的爱情观、性格等都发生了重大改变。当然,高潮部分不一定要很有戏剧性或者场景很宏大,它也可以是一个非常平静的小场景。对于后一种情况,我们要将人物心理揣摩得非常到位才行,要善于抓住人物平静表面之下的汹涌波涛。

第四部分是逆转,也就是情节下降部分。

读者不可能永远处于高度紧张或者精神亢奋的状态,在保持一段时间的神经紧绷状态之后,就需要放松下来。写作者也需要遵循这个规律,高潮过后,情绪开始消退,冲突开始弱化,情节开始向结尾发展。这里的逆转是一个滑坡、下降的过程。在王琦瑶生下女儿后,作者的叙事速度开始变慢,主人公的生活节奏也开始变慢,就像是王琦瑶的一生:从热闹归于平静,再慢慢地消退。

第五部分是结尾,也就是矛盾的解决部分。

也许对读者来说,结尾是最有诱惑力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处于人生的“中间”状态,既不能永远在开始的部分,更不可能知晓我们的死亡时间,所以我们格外喜欢具有梦幻色彩的故事结尾。有时候,它不只是故事的结尾,更像是读者心中自己人生的结尾。

结尾要顺乎自然。如果说前面的情节设置展现的是价值观,那么结尾展示的就是价值判断,它直接反映作者对人生的看法。高鹗续写的《红楼梦》的结尾尽管在情节设置上有诸多问题,但我一直觉得,这一结尾和曹雪芹设想的结尾大体是一致的,那就是“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作品前面的部分描绘了一番盛世之景,可在这盛世之景里面,盛放的是一种强烈的孤独与悲凉。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其中孤零零的存在者,他们难以与世俗抗衡,也无法融入俗世。这两个孤独的人,虽能相互取暖,可最终的境遇也只能是“荒冢一堆草没了”。这就是作者的价值判断,这就是作者眼中的人世真相。

我们以后阅读时,可以从外在模式着手,思考作者的叙事方式,琢磨作者是怎么做到起承转合的。虽然有的写作指导书里会把情节分为十几类,甚至几十类,但我们若是有心揣摩,就会发现这几十类情节都遵循上面说的外在模式叙事的五个部分。

总之,叙事技巧并不只适用于写小说。我们写任何题材的作品,包括散文、诗歌、戏剧,等等,都可以借鉴小说的核心因素,在作品中加入故事情境。这一节提到的叙事技巧,对所有写作都有指导意义。

宝典目录

目录索引

声明:以上数据资料为会员整理分享上传,或转载自互联网,墨星写作网不对内容的原创性负责,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联系墨星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