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星写作
  • 灵感词库
  • 诗词库
  • 医学库
  • 佛学库
  • 词典库
  • 文库
  • 百度
  • 微信
  • 抖音
  • 知乎
  • 百科
  • 翻译
VIP会员
VIP会员权益概括
推广员
墨星写作网-从零开始创意写作
  • 从零开始创意写作
  • 王小麦 / 著

第五节 卡尔维诺:寻找写作的另类姿态

发布:2022/3/22 12:00:57166 个作者有用

多数写作者会有两种写作状态。一种是写作者在写作之前阅读了很多书籍,懂得了许多写作惯例,如此便会在写作时参考一些既有的写作惯例。写开头的时候,写作者会想著名作家是怎么开头的;在塑造人物的时候,他们会思考经典人物的塑造规律。这就会将一些先入的概念融入文章的形成阶段。这样精心构筑的文章自然不会平庸,但也不会伟大。

还有一种是写作者在写作之前没有阅读的积淀,或者只进行过一些浅显的阅读,他们还不能将已积累的东西融会贯通地运用到写作之中。于是,写作者能天马行空、不受拘束地写作,这是一种很恣意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如果写作者拥有很高的天分,那么文章会有很大的成就;如果写作者资质平平,那么这样的文章也就反响平平了。

卡尔维诺的写作状态则与上面两种完全不同。他会在充足的阅读积淀和深刻的反思之后,刻意避开经典的写法,另辟蹊径,开辟另外一种写作的途径。所以我们在看他的小说时很容易发现,他的小说体现着深厚的“影响焦虑”,他力图改变那些已被当作传统的、经典的写法,他有时会直接站在其对立面,去自行创造一种小说创作的准则。

卡尔维诺敢于重新质疑人生的意义。

卡尔维诺写过一篇非常著名的短篇小说,名为《黑羊》。这篇小说大致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人人都是贼的国家里,大家都过着幸福安稳的生活,没有穷人和富人的分别,大家的财富水平都是一样的。后来,一个诚实的人来到这个国家,他坚持不偷盗,最后却饿死了。可正因为这个人的出现,之前的和谐现象都消失了,富人和穷人的两极分化出现了。

什么是意义?什么是人生的意义?卡尔维诺并没有按照惯常的标准去阐释,而是像做实验一样,试图在实验之中给那些抽象的哲学问题寻找解决之道。《黑羊》这篇小说就好像人生中一场荒诞的实验。在这场实验中,无非是多了一个诚实的人,多了一个不按这个国家的标准行事的人,整个国家的秩序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作为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家,卡尔维诺一直都在挑战人们对事情的固定看法。他不会像以往作家一样告诉读者真实是什么。他不断反对肯定性、权威性和总体性。他说:“我会告诉你你想知道的东西,但我从来不会告诉你真实。”所以他写的文章几乎全都是对肯定性、权威性和总体性的反抗。《分成两半的子爵》里,子爵在一场战争中被分成了两半,其中一半是善良的,一半是丑恶的。这种看似荒诞的故事也是卡尔维诺对规则的反抗,对人性的消解。

卡尔维诺对文学有强烈的理性思辨精神。

我们常说,写文章的人要感性。有了感性,我们才会产生写作的欲望;有了感性,我们才会带着情感去书写故事。感性似乎成了写作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卡尔维诺的写作则反其道而行之。他认为文学应当是理性的,他的作品呈现的也完完全全是理科生思维。他有一本很经典的文学评论集——《新千年文学备忘录》,他在其中深邃而透彻地讲解了文学之道,比如文学快与慢的协调、速度、重复,等等,他深谙经典文学的书写之道。于是,在此之上,他开始反其道而行之,我们姑且可以称之为“反文学”。

“看不见的城市”像一个没有出口的迷宫,我们在其中徘徊行走。这些城市妖娆而充满神话色彩:有的城市是倒映的,我们能在倒影中看到自己的面孔;有的城市是不断重复的,我们可以在这种重复里不断质疑存在的意义。卡尔维诺称这篇小说的内容基本上摘录自原有的几个文件夹,这些文件夹专门收藏自己对城市零星而琐碎的看法。当其中某个文件夹满了的时候,他便把其中的内容提取出来,变成一个章节的内容。这种散乱的写作手法,让《看不见的城市》这本书不再有一般文本应有的故事、人物、情节等,只留下虚幻想象中的纷乱城市图景。

如果说《看不见的城市》中的反抗是复杂、暧昧的,那么《寒冬夜行人》中的反抗则更为直接、暴力。《寒冬夜行人》以一个读者看《寒冬夜行人》开始,以读者寻找《寒冬夜行人》这本书结束。它对传统小说格局的反叛是显而易见的。卡尔维诺显然不是纯粹的感性主义者,相比感性,他更喜欢写作时的理性。理性而富有哲理地思索问题,理性地寻找创新的可能性,这是他小说创作的特色。他用一种近乎游戏的手法,转动着写作的万花筒。

卡尔维诺的创新精神值得每一个写作者学习。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推开了世界文学的大门,一大波文学潮流随之而来。我们才发现,原来文学有那么多种形式。寻根文学、新写实主义文学、先锋文学等接踵而来。当代作家们眼花缭乱地观察着这些文学现象,不断模仿和借鉴,以寻找新的文学形式。

虽然我们迫切地希望能学以致用,但文学创作的规律并不接受这样的学习路子。那些经别人思索最终形成的文学惯例,其重点永远不在于文学惯例本身,而在于别人的思考过程,在于他们形成这些理论前经历了怎样的思考。这种思考、内化到最终吸收的过程,才是当代作家最应该学习的。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的开头写道:“我爱巴尔扎克,因为他是空想者;我爱卡夫卡,因为他是现实主义者。”巴尔扎克不是一直被当作现实主义代表作家吗?卡夫卡不是现代主义最典型的作家之一吗?卡尔维诺的评论,像极了他的文学创作,表面上看反其道而行之,实际上是因为他已然有了一套自己的文学标准。

也许这是卡尔维诺存在的意义,也许这也是许多作家将卡尔维诺视为写作导师的原因。他永远走在创新、突破惯例的路上。这才是一个好作家最应该具有的品质——应该懂得创作之奥秘,更应该舍得丢掉那些条条框框。创作从来不缺乏盲目的追寻者,但缺乏那些将创作当成一种实践,不断创新、不断寻找新的艺术可能性的摸索者。

有了这种摸索,就算找不到最后的答案也无妨,摸索本身就是在尝试用钥匙开启创作之门。

我想,一直喜欢卡尔维诺的王小波正是感受到了卡尔维诺这种不断探索、突破的游戏精神,才能在形式上适当解构、颠覆传统写作惯例,在内容上剥离成见、寻找新意。这是卡尔维诺成功的关键之处,也是王小波成功的关键之处。

宝典目录

目录索引

声明:以上数据资料为会员整理分享上传,或转载自互联网,墨星写作网不对内容的原创性负责,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联系墨星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