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星写作
  • 灵感词库
  • 诗词库
  • 医学库
  • 佛学库
  • 词典库
  • 文库
  • 百度
  • 微信
  • 抖音
  • 知乎
  • 百科
  • 翻译
VIP会员
VIP会员权益概括
推广员
墨星写作网-从零开始创意写作
  • 从零开始创意写作
  • 王小麦 / 著

第六节 结尾切忌真的“完了”

发布:2022/3/22 11:58:39203 个作者有用

我写作的时候,最害怕写开头部分,最开心的是写结尾部分。我觉得,开头是费尽心思才能写好的;结尾则是轻轻松松就能写好的,我只要顺着写作线索进行就可以了。而且结尾代表漫长的写作活动终于宣告结束,这对我来说就像是一项伟大工程的最终完成,没有什么能比这件事情更让人高兴了。

可我后来慢慢发现,有些我觉得很容易结尾的作品,其实作者在写开头的时候就已经在“写”结尾了,结尾不仅仅体现在文章的最后,还体现在开始部分、中间部分。这就是说,作者在写作初期就要对文章内容有大致了解,让一切事件的发展都指向结尾,这样的结尾才会是完整的、连贯的、有说服力的。

东野圭吾的许多作品的结尾设置便是如此。结尾的反转或者揭秘,表面上看起来毫无逻辑,但你仔细品味,会发现这一切早在前面就埋下了伏笔,这种在情理之中又出人意料的结局设置很能吸引读者。

比如《嫌疑人X的献身》的结尾是靖子认罪,这时候,石神竭尽全力隐瞒的真相被发现了,石神拼尽全力想保护他人的行动失败了,这比他自己去死更让他难过,东野圭吾写道:

石神继续嘶吼,草薙觉得他仿佛在呕出灵魂。

这个结尾打动了很多人,为什么?就是因为这个结尾在合乎逻辑的反转中触及人性的底层,也探讨了更深层次的爱。

一般来说,故事结尾的方法有以下七种:和谐结尾、悖论式结尾、梦境结尾、空白结尾、无限循环结尾、启示结尾和缺失结尾。这些结尾方法虽然不同,但都符合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隐义比说明重要。

就是说,结尾不仅可以代表故事的结束,最好还能隐含一些哲理,给读者留下一些回味或思考的余地。叶圣陶先生说过:“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讳的却是真的完了。”因此,我们在设置结尾的时候就要想结尾能让读者得到什么。读者读完这样的结尾后会更喜欢这个故事吗?我能调动读者的兴趣,让他们参与到结尾中,和主人公共哀乐吗?我们要多问自己一些这样的问题。

下面具体讲讲七种结尾的方法。

第一种是和谐结尾。

就是说,故事从开始到结束都是和谐而完整的。这种结尾是最常见的,也是最传统的。中国古典文本常常采用这种结尾方法,到结束的时候,所有未完成的事情都会完成,所有人物的结局都会交代得清清楚楚。

和谐结尾符合读者对了解完整事件的期待。这些完整事件的发展脉络就像是人从出生到死亡,从因到果,符合大众对生活的认知。一般而言,采用和谐结尾的方法可以产生大团圆和灾难两种情况。要是事件和情节往好的方向发展,那么结尾就是大团圆;要是事件和情节往不好的方向发展,那么结尾就是灾难了。

大团圆的结尾往往皆大欢喜。以《西游记》为例,结尾时,唐僧师徒四人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修成正果。很多故事,特别是网络小说,都用大团圆的方式结尾,这种结尾方式比较讨读者喜欢,会让读者体会到一种快感。但大多经典故事都不会简单地选择以大团圆的方式结尾,因为许多作者认为这样的结尾会显得不够有深度,所以常常会选择和谐结尾方式中的另外一种结尾,也就是以灾难结尾。

余华的《活着》就是以灾难结尾的代表。到结尾的时候,福贵身边的亲人先后死去。福贵用攒的钱买了一头老得没人要的牛,最后和牛相依为命。读余华的作品,就好像在一步步走进冰窖。读到结尾,就像完全进入冰窖。灾难结尾可能指死亡,包括肉体上的和精神上的死亡,也有可能指作者对生活本身的悲观态度。

如果要用和谐结尾的方法,就要注意故事前后的时间设置和情节变化,保证它们都处在和谐而完整的环境中。

第二种是悖论式结尾。

上面讲的和谐结尾方式,无论结尾是大团圆还是灾难,都有很明确的指向性,其前后逻辑是一致的。悖论式结尾则相反。悖论式结尾可能会正话反说,话语背后潜藏着更丰富的,甚至与其相反的内容。《白夜行》的结尾是桐原亮司自杀,雪穗头也没回地离开。东野圭吾设置的这个结尾引起了很多读者的讨论。按照常理,一个为自己付出了那么多,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人自杀了,雪穗就算对对方没有爱,也应该有同情心,或者心有愧疚,但东野圭吾只是简单地写道:“她一次也没回头。”如此不按常理出牌,让读者对这个结尾产生了诸多猜测。

《祝福》的结尾也很值得推敲。按照常理,故事写到祥林嫂去世后,继续渲染一下悲伤的氛围,控诉一下黑暗的社会就可以了。但鲁迅不是这样写的,他在写到祥林嫂去世后笔锋一转,平静地讲述了整个鲁镇在一片祥和而安宁的气氛里迎接新年。故事由此结束。这个结尾就是一个很大的悖论,它让读者的悲伤无处抒发,只剩冷冰冰的祝福。这个结尾表达了鲁迅的自责,以及他对时代的反思和嘲讽。

悖论式结尾是一种不按常理出牌的结尾方法,很多侦探故事、悬疑故事就是这样结尾的。如果我们要设置这样的结尾,就要明白这种表面上反逻辑、反常理的情节其实在深层次上是合乎逻辑的。《白夜行》中雪穗没有回头是她性情使然,而且这部小说本身就是一个关于心甘情愿地奉献的暗黑故事;《祝福》由鲁镇的祝福结尾,其实暗含了鲁迅的讽刺意味,其中既有对看客的讽刺,也有对时代的讽刺。

第三种是梦境结尾。

梦境结尾就是指读整个故事就像做一场梦,结尾就是梦醒的时候,一切都在此时结束。当然,梦境结尾并不都是指结尾时主人公发现自己做了一场梦,然后醒来了,梦也就结束了,这种情况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我们称之为真实梦境结尾。绝大多数梦境结尾指的是作者或者叙述者在回忆或讲述完一件事情以后有种恍然如梦的感觉,我们称之为恍然如梦结尾。

真实梦境结尾的例子有《爱丽丝梦游仙境》,它是以爱丽丝离开梦境,回到现实而结束;恍然如梦结尾的例子有杜拉斯的《情人》,我们可能很熟悉该作品经典的开头,但它的结尾其实也很不错。《情人》本身就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不侧重故事性,侧重情感。故事的结尾是很多年以后,他给她打电话。

他对她说,和过去一样,他依然爱她,他根本不能不爱她,他说他爱她将一直爱到他死。[4]

从开始到最后,《情人》的时间都是超前的,作者仿佛是站在现在说着以后的美丽和爱情。结尾好像又把作者、读者拽入过去的梦境。人生如梦,杜拉斯似乎始终在自己的梦里面徘徊着。

从广义上看,我们就会发现梦境结尾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挪威的森林》《呼兰河传》《城南旧事》,等等。读者在结尾处回头看去,往往会产生一种“梦里不知身是客”的错觉。若要以这种方式结尾,我们就需要在写作的时候尽量使用诗意的语言,也就是说,故事不应只有叙事部分,还要有抒情部分。你可以试着在写完一个情节后加入一些情感描写及散文化的描写,用诗意的语言结尾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第四种是空白结尾。

空白结尾指的是结尾不是确定的,有很多可能性,要调动读者自己猜测和想象。这种结尾能增强读者的参与性,让他们自行猜测故事的结局。米切尔的《飘》的结尾是,郝思嘉终于意识到了自己对瑞特的爱,可是瑞特却已离开,这时候郝思嘉脑海里的念头是:

我明天会想出办法来重新得到他的。不管怎么说,明天是新的一天了。

米切尔并没有设置一个确切的结尾,比如瑞特最后回到了郝思嘉身边,两个人过着幸福的生活;或者瑞特始终没有回去,留郝思嘉一个人苦苦等待。米切尔没有说明这一切,而是设置了模棱两可的结尾。对啊,明天又是新的一天,结果怎样,谁知道呢?这样一个不确定的结尾会让读者燃起主动参与其中的欲望,会吸引读者按照自己的意愿想象一个结尾。

设置空白结尾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在结尾前一定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这件重大的事情让主人公之前稳定的生活发生了改变。在《飘》里,女儿的去世对瑞特的最后离开起到了关键作用,正因如此,结尾才会留一个未完成的尾巴。所以,在设置这种充满不确定性的结尾时,我们需要选好关键点,也就是何时结尾,我们要想一下,在什么时候戛然而止、抛出问题,才会有更剧烈的冲突和想象空间。

第五种是无限循环结尾。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个圈,我们在这样一个圈里面来回行走,那么又何来真正的开始和结束呢?无限循环结尾指的是结尾不像结束,更像是一种开始,而且这种开始将会绵延不断地持续下去。

张爱玲的《金锁记》的结尾是,七巧躺在烟铺上,一边将镯子一直推到腋下,一边回忆着自己十八九岁做姑娘时的经历,那是她的青春年华,后来嫁给了有痨病的二少爷,她被金钱锁住的一生就开始了。最后,张爱玲徐徐写道:

七巧的女儿是不难解决她自己的问题的。谣言说她和一个男子在街上一同走,停在摊子跟前,他为她买了一双吊袜带。也许她用的是她自己的钱,可是无论如何是由男子的袋里掏出来的。当然这不过是谣言。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5]

结尾的月亮和开始的月亮相呼应,七巧的女儿似乎又会重蹈七巧的覆辙,这哪里是结局,分明是同样的命运的开始。

结尾当然不一定非要结束,它可以是开始。读这样的结尾就像是走迷宫,走了好久,以为到了出口,最后才发现出口也是入口。这种循环结尾的方式会让读者跌入一个没有出口的封闭圆圈,也会让读者一直沉浸在故事当中,反复思考故事的结束到底有没有意义。我们如果要用这种方式结尾,就要特别注意:循环的不仅仅是结尾部分,还有开始、中间部分。

第六种是启示结尾。

启示结尾指的是在结尾时,作家现身说法,把内容延伸开,重申作品的意义,让读者从作品中得到某种顿悟。比如《基督山伯爵》的结尾是唐戴斯复仇成功,留下了一封信,信中的最后一句话是:

人类的全部智慧就包含在这五个字里面:等待和希望![6]

这句话在最后又被重申了一遍。

“我的朋友,”瓦朗蒂娜说,“伯爵不是告诉我们,人类的智慧就包含在这五个字里面吗:‘等待和希望!’

这个结尾把简单的复仇故事进行了升华,提出启示,那就是:不管我们遭遇多少磨难,只要心怀希望,就可以生存下去。

启示结尾最忌说教意味,也不能一下子把内容都写完。点到为止就好,说多了就显得索然无味,这是我们在写作的时候需要注意的。

第七种是缺失结尾。

现代主义作家经常以这样的方式结尾,就是直接掐掉结尾,或者采用戏谑、抖机灵的方式结束。比如卡尔维诺《寒冬夜行人》的正文一直围绕一位男读者读《寒冬夜行人》这本书展开(有些像我们常说的“戏中戏”),故事的最后是男读者为了寻找《寒冬夜行人》的结尾来到图书馆,作者详细描写了男读者看到的七个读者,当男读者说他为了寻找结尾而来,第七位读者是这样回答的。

你以为每一篇小说都必须有个开头又有个结尾吗?古时候小说结尾只有两种:男女主人公经受磨难,要么结为夫妻,要么双双死去。一切小说最终的涵义都包括这两个方面:生命在继续,死亡不可避免。[7]

卡尔维诺在这里对一般意义上的结尾进行了嘲弄,他又接着写:

再等一会儿。我这就读完伊塔洛·卡尔维诺的小说《寒冬夜行人》了。

所以,结尾到底在哪里呢?故事中套故事,结尾中又是结尾,卡尔维诺的结尾既讽刺了传统的结尾模式,又将缺失的结尾、不断寻找的结尾用作真正的结尾。

以上是七种比较常见的结尾方法。当然,结尾方法远远不止这些。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写作内容和风格选择合适的结尾方法,最好可以不落俗套,写出有新意、让人眼前一亮的结尾。很多作家在刚开始写作的时候信心满满,但写着写着,到结尾时就没了耐心,没了写作的快感,甚至将写作的灵感、智慧也都用完了,这是我们需要警惕的。我们在写作时需要时时心怀结尾,如果预想好了结尾,那么就要注意将正文的内容、情节、矛盾和冲突都引向结尾;如果你是边写边设想结尾,那么更要细心一些,不妨每写一点就思考一下结尾,时刻记得把结尾往合乎逻辑的道路上引。

注释

[1]汪曾祺.受戒[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8.

[2]本书引用的《飘》中的人物均参考译林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译林名著精选”。——编者注

[3]陈忠实.白鹿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4]玛格丽特·杜拉斯.情人·乌发碧眼[M].王道乾,南山,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5]张爱玲.张爱玲全集(18册)[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8.

[6]大仲马.基督山伯爵[M].周克希,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7]卡尔维诺.卡尔维诺文集[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宝典目录

目录索引

声明:以上数据资料为会员整理分享上传,或转载自互联网,墨星写作网不对内容的原创性负责,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联系墨星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