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星写作
  • 灵感词库
  • 诗词库
  • 医学库
  • 佛学库
  • 词典库
  • 文库
  • 百度
  • 微信
  • 抖音
  • 知乎
  • 百科
  • 翻译
VIP会员
VIP会员权益概括
推广员
墨星写作网-从零开始创意写作
  • 从零开始创意写作
  • 王小麦 / 著

第二节 叙述时间的双维度:线性和非线性

发布:2022/3/22 11:59:15268 个作者有用

曹文轩说,写作的实践就是关于如何处理时间的实践。东方文学中的叙述时间多是线性模式,作品中的时间与我们日常生活的时间是一致的,情节发展按照固有的线索进行,从开始到结束,从前到后,顺序没有变,变的只是长度。而在西方文学里,叙述时间则是环形模式。时间被赋予了很多可能性,时间可以折叠,可以中断,也可以无限迂回,时间成为人们内心的模样。

写作者如何处理时间,代表写作者如何理解自己所面对的世界。毕竟大多数人都容易迷失在时间的荒野中,错把努力当成目的,错把时间的流逝当成生活,错把时间虚度,也错把人生无端地托付。

有人说时间是当下,可是当我回答如何处理时间的问题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时间似乎永远难以固化,它按照自身的速度流逝,处于永恒的变动中。

有人说时间是由心灵度量的。可是我们的心灵有千万种,为何现实时间只有恒定的一种?现实时间和心理时间的碰撞,让时间变得复杂难辨。

时间是什么?这不仅仅是哲学家们绞尽脑汁思考的问题,也是写作者在写作时要处理的问题。对写作来说,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思考。时间之箭,终究会准确地落在文学拼图之中,击中靶心。

写作者处理时间的第一种方式,就是将时间看成现实生活中的时间——时间是线性的,是按照生活逻辑一步步进行着的。它既有内在结构的因果逻辑,又有外在结构的线性形式。在具体的叙述上,现实生活中的时间是前后紧密相连且不间断的。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七章中提到了这一叙述时间的完整性的问题。

所谓“完整”,指事之有头,有身,有尾。所谓“头”,指事之不必然上承他事,但自然引起他事发生者;所谓“尾”,恰与此相反,指事之按照必然律或常规自然的上承某事者,但无他事继其后;所谓“身”,指事之承前启后者。

线性叙事是一种经典叙事手段,它注重故事的完整性、情节的因果性、叙事的连贯性。文本中的时间与现实生活中的时间是合拍的、同一的。许多现实主义作品在处理时间时都遵循此种逻辑。

写作者处理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将现实生活中的时间完全反转——时间是非线性的,是不遵从生活逻辑的,甚至是反逻辑而行的。

永恒是不存在的,但越是现实之中不存在的东西,在文学作品中出现得越多。这不仅仅是作者达成读者的愿望的体现,更是作者在与隐秘的自我进行沟通。

艺术是超越性的存在,是一种逐渐趋近本我的尝试。我们作为人的短暂性(生与死是必须经历的)、作为人对规则的必须遵从性(从出生起就必须遵守世界的运转法则),让人类看似伟大,人类似乎拥有主宰一切的权力,但实际上,人类被困在“牢狱”之中,命运之神手中的那把钥匙永远不会交给人类。

艺术正是对这一切的质问与逃离。我们首先需要逃离的,便是时间之链。

所有的生老病死,所有的遗憾与错过,所有不可违逆与更改之事,皆与时间紧密相连。即使我们逃脱得了一切,也始终难以逃脱时间。每个人都会在某一时刻突然意识到,自己已不再年轻,自己老之将至。

那些过往突然被灰尘掩盖。自己明明对其记忆犹新,却无法回到那时。

那些青春年少时爱过的人、走过的路,如同被一阵风吹散了,这阵风也吹深了人们脸上的褶皱。

有时候,我们真想拉住时间,对它大喝一声:“停下!”作家们对此也总有很多奇妙的想法。对他们来说,写作是一种脱离时间、违背日常生活的尝试。

非线性的时间不再往前奔走,而在徐徐倒退。《本杰明·巴顿奇事》讲了本杰明奇妙的一生,他出生时是个小老头,去世时是个大婴孩。他目睹他人不断变老,自己不断变年轻,而他命运的结局仍是死亡。我们可以改变时间流逝的过程,可以让某些记忆更深刻,却永远无法改变最终的命运。

非线性的时间可以在某一个重要节点断裂,然后返回,去修改最终的命运。电影《蝴蝶效应》中的伊万因为童年做的一件错事,不惜冒生命危险不断返回那个重要节点,去篡改每个人最后的命运。可无论怎样篡改,终究没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也不会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非线性的时间不再是单向的时间,在现实时间之外,还可以有另外一个世界之中的时间。《禁闭岛》中的泰迪是精神病患者,他幻想了一个世界,这个幻想中的世界与现实世界有着巨大的反差。两个世界亦真亦假,有着各自的运行规则和存在原因。作为观众的我们,难道真的可以武断地说哪一个世界是真实的吗?

在处理时间的进程中,写作者似乎尤为热爱将爱情拉入,让其为时间添加某种神奇的力量。我们仔细去看,可能就会发现,不管什么类型的文章,其中大多会穿插一些爱情故事。爱情似乎已成为写作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这一现象的形成细究起来也是蛮有意思的。

我们每个人几乎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爱情。在对万事万物的理解中,爱情显然是最容易理解,也是最容易让我们痴迷的。写作者难免会写到大众,自然而然会考虑把爱情融入其中,为我们无聊的、残酷的生活增添诗意和浪漫色彩。

我们可以透过爱情看到许多深层的人生道理。或许我们会在爱情面前丧失理智,暴露最本质、最真实的一面;或许爱情会与其他事情、其他人构成潜在的冲突,这时候的选择与决断会反映深层的人性。爱情像一面镜子,能照出我们想看到的一切本质。

我们在写文章(尤其是写小说和剧本)的时候,可以将爱情当成一条线索或一个辅助事件,让爱情似有若无地贯穿整个叙述过程。这需要巧劲儿,我们要懂得利用爱情的魔幻色彩,懂得通过爱情坦露人心、铺叙故事情节。

《泰坦尼克号》是堪称经典的一部电影,电影中的爱情故事让许多观众一度忘记了沉船事件本身。特别是倒叙、插叙的手法,让时间回溯的线索显得清晰,也让世人看到了永恒的爱情。当一头白发的罗丝向孩子们讲述曾经的爱情经历时,那短暂的、狂热的、面临生死考量的爱情,在罗丝的回忆和追述中显得更加美好。

但我认为这部影片并没有体现爱情本身成就了永恒的爱情。我并不否认罗丝和杰克的爱情,但要说这是一段多么永恒的爱情,恐怕得打个问号了。罗丝厌倦了富裕家庭的生活,想要逃脱,此时杰克恰好出现在她面前,于是两人顺理成章地陷入爱河。他们在对方身上看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有无灵魂间的交流?

对于这一切,我只能打个问号。正当两人热恋时,死亡出现了。死亡将两人的灵魂之爱推了出来,尽管这份爱影影绰绰,但死亡确实有某种魔力,毕竟生与死的间隙牵扯出太多的内容,永恒不正是基于此产生的吗?

我们可以从这部电影中看到叙述爱情的模式。

死亡为其中的一种。在爱情最辉煌灿烂时,某个人死去。爱情不再继续,只能由活着的人用余生将其修补完整。爱情被放大,被无限度地放大。因为人总有这种本领:将得不到的视为最美的。特别是像这样,在最美丽时截然中断的事物,任谁都想要将这份美丽继续保持或者放大。

追述为其中的另一种。人的记忆是可靠的吗?试想一下,当你过完大半辈子,追述起初恋的时候,是不是会将平淡无奇甚至并不美好的爱情说得无比圣洁?因为人的记忆通常会与事实有很大的出入,这源于人的两种心理:自我补偿的心理和渴望引起他人艳羡的心理。

这样的爱情并没有打胜仗,是时间、死亡、分离等外在因素给爱情蒙上了漂亮的面纱。灰姑娘和王子快乐地生活在一起的故事也可以归入此类,在结尾,作者用“从此以后”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时间是一个谜,我们总想解开它,以证明处在时间中的我们并没有活得像傻子,也没有活得像玩偶。可以说,作家们在创作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时间问题。所以,作为读者的我们看作家如何处理时间,往往能快速而深入地了解作家;而作为写作者的我们,若能处理好时间问题,也就解开了人生的奥秘。

宝典目录

目录索引

声明:以上数据资料为会员整理分享上传,或转载自互联网,墨星写作网不对内容的原创性负责,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联系墨星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