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读《作家创意手册》一书时,读到了“等待灵感注定是失败者的游戏”这句话,它令我怦然心动。是啊,所谓的“等待灵感”,演变成一次又一次的自我麻痹和安慰。我们往往会给懒惰找一个借口,但在写作时,永远不要给自己寻找借口。对写作者而言,写就好,灵感并没有那么重要。
虽然柏拉图、朱光潜等文学理论家再三阐释灵感的重要性,但他们的阐释一直让人感到云里雾里,不甚明了。对这部分理论的研究也一再被称为写作研究的“黑匣子”。其实何止文论家,就连作家自己,也是无法准确掌控灵感的。灵感稍纵即逝,灵感也突如其来。于是,之前认为灵感对写作极其重要、将灵感当成写作的必备条件等观点,其实带有传统的偏见。正确的解释是:写作活动促进了灵感的诞生,而非灵感创造了写作活动。
柴可夫斯基称,灵感就像一个反复无常的客户,等待他的到来,你可能要花好长时间。定期写作,你就会发现好的想法会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威廉·诺特在《小说的技巧》一书中也提到一个观点:当你只是做好你自己,不再需要那位反复无常的客户时,他往往就来了。他同时还指出:当你比较那些你灵感迸发时写的章节和你在日常生活中写的章节时,你发现它们不会有太大的出入。[1]
这其实说明,灵感并非写作的必要条件,它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那些为了等待灵感的到来而迟迟不去写作的人,显然只是在给自己找借口。
那么,当我们缺少灵感,不知道如何开始写作的时候,可以尝试以下几种做法。
第一种可以尝试的做法是记录梦境。
在白天,我们必须遵守一系列日常秩序,但到了黑夜,我们可以放下戒备,去做自己。特别是进入梦乡以后,我们所有的警戒都已松懈,大脑开始自由运转,这个时候,你感受到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你想到的故事又是什么?梦境可以告诉我们这些。
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床边放支笔、放张纸,或者尝试用手机记录。梦境稍纵即逝,所以要在第一时间记录。或许,它就会成为我们下篇故事中的内容。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好多作品都与梦境相关,比如夏目漱石的《梦十夜》、残雪的《山上的小屋》、鲁迅的《野草》等。
一般来说,梦境比较怪诞、离奇、有趣,因此,梦中发生的故事恰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我们可以先把它们概括记录下来,然后以此为大纲,慢慢地拓展和完善其中的细节,将它们进行深加工。
第二种可以尝试的做法是回忆自己的亲身经历。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亲身经历。思考一下,在成长经历中,有什么事情是令你比较难忘的?自己渴望分享哪些经历?试着让大脑处于空白状态,等待经历不请自来。回想你的某段经历、你遇见的某个人、你去过的某个地方、某个事件、某种见解、某种情绪……仔细思考,去想象,把它们勾画出来。那些经历,特别是让你印象很深的经历,构成了现在的你。
很多作品都有作家自己的影子。写作者要书写经历,也要将自己的经历进行文学化的塑造。比如增加故事情节、改动一些事实、改变一下人物……总之,要让你的经历符合你写的故事。如果再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很多作家将同样的经历转化成了不同的书写内容。他们一遍遍书写着自身经历,却也为了不让读者发现而绞尽脑汁地将同样的经历改头换面。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挥之不去的是和他自身经历相关的癫痫病、贫穷、死亡等。这告诉我们,经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要观察、揣摩、思考,进而写下这些具有独特性的经历。
第三种可以尝试的做法是回到童年。
有人问海明威,你认为作家最好的训练是什么?海明威说:一个不幸的童年。海明威其实只说了一个前提,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需要我们自己挖掘的地方。不幸?谁的人生又称得上是全然幸福的呢?海明威其实只是想告诉我们,对作家而言,回到童年就是回到了反思和省悟之地,我们顺着童年的枝蔓,抽丝剥茧,就能看到人世间的诸多不幸,看到生活的更多可能和更多秘密。
童年的不幸能刺激写作者的创作欲望,构成他们对世界形象最初的认识,也为他们日后的创作提供了素材。童年的不幸,幸福的缺失,欲望的无法满足……这些都让作家徘徊于黑暗迷失之中,不断复述和改写童年的记忆。所以,回到童年吧,那是你性格的形成时期,那里有你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可以看看著名作家的写作经历。沈从文一生都徜徉在湘西凤凰县,贾平凹从未放弃对丹凤县棣花镇的书写,莫言更是乐此不疲地讲述着高密东北乡的故事……他们的写作经验都来源于人生前二十几年的经历,他们也从未放弃那些宝贵的经历。于是,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将这些经历不断重写,不断复述或变换叙述人称,或变换故事场景,但唯一不变的便是他们在不停地返回那个记忆中的世界,不停地重构童年的记忆。
第四种可以尝试的做法是随时记录。
我相信每个人都会经历很多灵感闪现的时刻。灵感的闪现经常是非常迅速的,这个时候,你需要将其快速记录下来,不要拖延,不要找借口,马上记录下来。以后写作时,你会发现这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有时,偶遇比百般寻找和思考更有价值。
或者,我们可以养成每天写日记的习惯。不管这一天发生了什么,遇到了什么事,想到了什么……都可以在日记本上记录下来。我读研究生时有一个同学,他出过小说,为杂志写过专栏,而他成功的秘诀就是写日记。他说,他积攒了十几本日记。日记以后会成为写作的素材,日后翻阅时也会激发我们的灵感。
第五种可以尝试的做法是将写作当成一种习惯。
灵感不是等来的。写作者经常有这样的体会:写着写着灵感就来了。也许最开始,你不知道写什么,那就先随便写写。这可以成为你写作的前奏,写着写着,你的思路被打开了,文思泉涌。写作并不难,寻找灵感也不难。写作是一项私人活动,若是遇到一些写作阻碍,你无法持续写作,缺少灵感时,可以试着采用这些方式:告诉自己,会说话就可以写作,把写作当成一件容易的事;把写作当成朋友之间的聊天,这样会轻松很多;可以试着模仿,这就有了对应物;想象在和读者谈恋爱,这能提升对写作的兴趣;可以适当啰唆和吵架,这能拓展文章内容,提升可读性。
千万不要在提笔写作之前为自己设定很多标准、设置太高的目标,这些都对写作本身没有太大帮助,甚至会起反作用。试着按照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去写,只是写出来而已,好不好并没有那么重要。有的作家就是这样写着写着,突然迸发灵感,写出了好的开头。
所以,我们在写作时没必要非要等待灵感。多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用心倾听自然的声响;或者静静地坐着,听听内心的声音,然后放空自己,去阅读和写作,说不定灵感自然而然就来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