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星写作
  • 灵感词库
  • 诗词库
  • 医学库
  • 佛学库
  • 词典库
  • 文库
  • 百度
  • 微信
  • 抖音
  • 知乎
  • 百科
  • 翻译
VIP会员
VIP会员权益概括
推广员
墨星写作网-从零开始创意写作
  • 从零开始创意写作
  • 王小麦 / 著

第四节 外部叙述与“拖延术”

发布:2022/3/22 11:58:17185 个作者有用

讲故事有一个诀窍,那就是要娓娓道来,不能一下子全部讲完,要留有间隔和空隙。一个故事单纯讲两个人恋爱时很幸福,然后结婚在一起,故事的叙述节奏很快,中间没有提及波折和磨难,那么这个故事是没有吸引力的;但如果一个故事慢慢讲述两个人的恋爱经历,讲他们谈恋爱过程中的曲折、纠缠、阻碍、委屈、幸福,等等,慢慢推进至最后的幸福结尾,这个故事就具有戏剧性,变得生动有趣。这就是一种讲述故事的策略——“拖延术”,即在拖延中留住读者,激发读者的兴趣。要用好拖延术,延缓提供答案,你可以采用以下五种办法。

第一种是延迟叙述。它指的是不直接交代结果,不断拖延结局,也就是把故事的叙述节奏放慢,不断回避提及结果,慢悠悠地讲述一件事情。

延迟叙述可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实现。

第一个途径是不断提出新问题或新关注点。

在故事快要结束的时候,你可以提出新问题。很多古典小说就是这样的,每一回的最后都会接一个新的事件。比如《红楼梦》第一回主要讲了宝玉和黛玉的前世、贾雨村偶然遇到甄家丫鬟,还有甄世隐丢失女儿这三件事。但在这三件事似乎都讲完了的时候,曹雪芹偏偏安了一个的“尾巴”——一天,甄家丫鬟在门前买线,听到外面喊新太爷到任了,丫鬟心里暗自想着“这官怎么那么面熟”。第一回恰好在此结束。

这一下,冲突感就来了!这个新太爷到底是谁呢?除了这个明显的新问题,还有一些没有讲明白的旧问题,比如宝玉和黛玉既然前世已经相遇,那今生会发生什么故事呢?甄世隐的女儿到底去了哪里?那跛足道人到底是谁……这些都是没有结束的故事。特别是写连载故事的人,一定要有这个意识——试着在每章的结尾提出一个新问题,或者给之前的问题留一些小尾巴,从而持续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第二个途径是延迟情节,也就是中断故事情节的发展,中途停下来讲另外一件事情。

这就好像我们平时听朋友讲故事,明明讲到了关键的部分,可朋友偏偏停下来讲讲天气、起来喝口水……所以,延迟情节表面上让故事停止了,但实质上,中断比持续推进更能激发读者的兴趣。在《红楼梦》中,曹雪芹经常用这个办法增强故事的吸引力,比如秦可卿病重、王熙凤设相思局这些故事都不是直接讲完的,而是讲一点,再讲一点,再讲一点点……《红楼梦》中很多故事都是这样一点点讲完的,这是持续增强吸引力的好法子。

第三个途径就有点后现代主义的特点了。在这里,时间和现实时间已经不一样了,它不再是线性的、有因果性的,而是非线性的、偶然性的。所有的叙事甚至都可以偶然中断。

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卡尔维诺的《寒冬夜行人》。卡尔维诺以一个读者兴奋地看《寒冬夜行人》开始,可是读者看的过程并不是那么顺当,他一会儿发现页码装订错了,一会儿发现这本书和另外一本书装订混了,到最后,他发现自己看的根本不是《寒冬夜行人》,而是另一本书。这就是叙事的中断,没有任何先兆地中断故事进程。这种没有任何交代的中断,会让读者对突然中断的故事充满疑问,也会让读者好奇这种不断中断的方式。

延缓提供答案的第二种办法是不停再现。它指的是写作的时候不断再现人物、语言、场景、情节等信息。这能让读者在这种不停再现中产生期待,期待熟悉的事情再次出现;若是作品中出现与读者期待不同的地方时,读者就会产生兴趣。因此,当我们想要制造冲突的时候,可以使用不停再现的方法。但要记住,这种再现不是啰唆。

我们先来看人物的再现。一般而言,作品中的人物要有鲜明的个性。再现是一种设置人物的方法,体现为作品中会有与一个人物相对应的另外一个人物。比如《红楼梦》中的黛玉和晴雯、宝钗与袭人、贾宝玉与甄宝玉,等等,这些人物是对应的。虽然人物性格相近,但人物的命运是不同的,这种冲突就能引发读者的思考。

我们再看语言或意象的再现。语言在不同人物、不同场景中重复出现,不仅能勾起读者的回忆,还能制造更大的情感冲突。举个例子,电影《我不是药神》中,“吃个橘子吧”这句话反复出现。吕受益在与程勇第一次见面时用“吃个橘子吧”这句话套近乎,在病得很重、无力回天时,忍着病痛对程勇说“吃个橘子吧”,到最后,吕受益去世,黄毛坐在无人的楼梯口边哭边往嘴里塞橘子。重复的语言和意象推动情感的不断发展,也引导读者思考这些语言和意象到底代表着什么。

我们最后看看情节的再现。这是指情节不只是简单地发展,它会在发展中会再现。鲁迅的《祝福》围绕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展开。阿毛(祥林嫂的儿子)的死是祥林嫂性格发生重大转变的关键原因,这也难怪祥林嫂一直念叨阿毛被狼吃掉的故事。这样的情节再现说明祥林嫂一直都没有从这件事的阴影中走出来。祥林嫂的自责是没变的,但听这个故事的群众态度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由最初的同情变成赤裸裸的嘲笑。情节的再现增加了读者对此情节的兴趣,也对结尾产生了兴趣。

不停再现指的是在变化基础之上的再现。我们得保证整个故事是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再现的,对情节进行再现后,一定要记得让故事按照预先的设定继续发展。

第三种延缓提供答案的方法是提前叙述。

提前叙述是把故事发展过程中任意一部分后续内容合理地提到前面,或者对未来事件做出暗示,让读者对其中的关系产生兴趣。

在《西游记》中,有时当唐僧被妖怪抓去、有性命之忧时,作者会预先说出结果:“这一回,也是唐僧命不该死。” 这就提前把结局告诉了读者,让读者知道唐僧是肯定不会死的。关键是,他为什么会不死?这其中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些才是读者感兴趣的。我们总以为写作的时候应该把结果设置得尽可能隐秘、曲折。但熟读各类作品(尤其是小说、剧本)的读者,说不定早已知道其中的秘密,早就预见了故事的结局。在这种时候,说出结果,让读者猜测过程就变得更有意思了。

第四种延缓提供答案的方法是保留信息。

这就是说,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不能把所有信息和盘托出,可以考虑保留一些信息。那怎么保留信息呢?一个好办法就是,不要让所有人物都知道实情,在适当的时候,我们可以将某些关键人物设置为不知情者。

举个例子,《红楼梦》中黛玉病重、宝玉结婚就使用了保留信息的方法。所有人都知道宝玉和宝钗要结婚了,唯有宝玉和黛玉不知道。病重的黛玉不断念叨宝玉怎么都不来看自己;宝玉以为自己要和黛玉结婚,口中不断叫着黛玉,兀自高兴着。这时候,读者就会着急,恨不得冲进作品中告诉人物实情,但又什么都做不了,这时候,冲突自然就有了。

第五种延缓提供答案的方法是多声部叙述。

声部是合唱中的专业术语。我们将这个词用在故事叙述中,表示故事情节并不是一直由作家或者主人公主导的,故事本身也并非一直都只有一个主题或者中心思想;相反,故事里有各种不同的声音,就像合唱一样,不同声部的人起不同的作用。在作品中,不同的声音相互争论,从而形成了冲突。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冲突经常来自于这种多声部叙述。比如《罪与罚》中,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并弄清楚自己是人还是虱子,拉斯科尔尼科夫杀死了房东老太婆。表面上看,作品的冲突在于拉斯科尔尼科夫是否会杀人,以及别人是否会发现他杀人的事实。但其实不是,故事中的巨大冲突来自拉斯科尔尼科夫内心深处的自我纠结。《罪与罚》不像一般的文学作品,其人物性格、心理、所做的决定都不是统一的,也没有所谓正确的答案。所以,拉斯科尔尼科夫在杀与不杀、应该杀与不应该杀、有罪与无罪之间不停纠结,这些纠结就是故事的冲突。

如果我们仔细看以上五种方法,就会发现第一种方法延迟叙述有一条明显的因果线索:在开头提出一个问题,不在正文给出问题的答案,一直拖延,等到最后,才缓缓地说出答案。

不停再现、提前叙述、保留信息和多声部叙述这四种方法,更像是生活本身,体现了一种逻辑上的混乱,使用这几种方法往往会让读者陷入一团乱麻。采用这四种方法叙述的作品,就算到了结尾,故事仍未结束,疑问仍然存在,作品永远处于未完成的状态。

宝典目录

目录索引

声明:以上数据资料为会员整理分享上传,或转载自互联网,墨星写作网不对内容的原创性负责,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联系墨星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