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星写作
  • 灵感词库
  • 诗词库
  • 医学库
  • 佛学库
  • 词典库
  • 文库
  • 百度
  • 微信
  • 抖音
  • 知乎
  • 百科
  • 翻译
VIP会员
VIP会员权益概括
推广员
墨星写作网-从零开始创意写作
  • 从零开始创意写作
  • 王小麦 / 著

第三节 写作的分寸感:情不能太浓,话不宜太满

发布:2022/3/22 10:11:51215 个作者有用

写作是缘情而发,但这种情不能太浓。写作者要学会克制,情感要处理得恰到好处,必须适当抑制浓烈的情感,情感太过浓烈,会灼伤读者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情感太过寡淡,则会让读者丧失兴趣。话语则点到为止,俗话说“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写作不宜一口气把话全部说完,最好能有“犹抱琵琶半遮面”这种半隐半显的神秘感。

这种“适度”原则在写作中最为关键,也最难把握,它考验写作者写作的权衡之术,考验写作者如何不偏不倚地寻得写作的深义,这就要求写作者掌握分寸感,注意避免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个常见问题是缺乏主观表达。

写作多因心中之气有所郁结,不吐不快,才需诉诸笔端。托尔斯泰就说,艺术创作是一种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的过程。如《毛诗序》所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但是,初学写作的人,或是有写作任务的写作者,可能会忽略主观情感,把写作当成一件外在于我的东西,进而将写作变为纯客观的平铺直叙,没有任何思想情感,这样写成的文章会比较干瘪苍白。对读者而言,因其无法唤起内心情感,引发心灵触动,读者往往很难接受。下面这样的写作手法就是应该避免的。

我开始感恩先生邀请我出席,他完全可以不用告知我,他只需要说明我在加班,我在看娃,我有事,或者什么都不用说,独自过来。我想问他,为什么带上我?

那什么样的文章才算主观表达得比较好的呢?要把自我情感当成客观对象,不断体味和琢磨,让它们更有味道和嚼劲;同时,要和读者的情感保持适度的距离,以产生神秘感,促使读者产生阅读兴趣。比如可以将上面那段话改写成下面这样。情感在表露与不表露之间,在隐藏与显现之间,让叙述变得更能牵动读者,更为内在化。

我明白先生的邀请是出于好意。于我,好意变成一场灾难,让我在这场宴会中仿佛快要溺水而亡。我多想问问他,为什么一定要带上我?话到嘴边,却戛然而止。我是一个快乐的溺水者吗?

第二个常见问题是缺少客体依托。

写作若只是单纯抒情,又会陷入一个怪圈。抒情只是写作的灵魂,写作者必须在虚空的灵魂之上找到一个实在的降落点,这样才不会让读者雾里看花。所以,请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写作,判断自己是否在肆意地宣泄情感,是否缺少对外在事物的关注,是否过分夸大了自我情感在文章中的作用,而缺少了客观条件和事实依据。这样的文章会因为没有客观事物作为媒介和支撑,而很难得到读者的信赖,也更难得到读者的认同。下面的错误示范常常发生在写作初期,这类表达着重情感抒发,常使用一些华丽的辞藻,但本质空无一物。

我以为,我懂得这熟悉的旧时雨。我以为,只要我用心去聆听,就可以摒弃陌生的气息,就可以听懂雨儿的旋律,从而谱曲和唱。可惜,所有的熟悉只能落在谱曲上,没有人弹唱,也没有人聆听……

要让文章有客体依托,我们可以采用的办法有:讲述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可短可长;用一种大家熟知的情绪作为总结,比如思乡、暗恋等;用些典故,这样,聪明的读者一看就懂……也就是说,问题的关键在于让实在之物点醒你虚空的情感。比如我们可以将上面那段文字改写成下面这样。

这旧时雨,如同旧时光。雨打芭蕉,也在击打敏感的内心。你走后的日子,一直落雨,雨大到快要淹没我。

这样,大家就能感知到离别和思念的情绪了。

第三个常见的问题是讲得太透。

你问读者,你能看懂吗?读者不回答。你担心读者看不懂,就一直写啊写,不知道停止。恰当地结尾对写作者而言也是极为重要的。如果说题目和开始部分是吸引读者的重要原因,那结尾部分则是衡量读者喜不喜欢的标准。我看过太多文章,它们开头漂亮,结尾却一塌糊涂,归根结底,还是写作者缺乏自信。

记住,不要试着把所有信息都告诉读者,要学习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只让读者看到一部分,另外一部分就放在冰山之下吧,让读者去猜测,去勾勒,去参与……举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这位写作者是这样开头和结尾的。

开始部分

如果醒来不过是掉入了另一个梦境,你还会挣扎着逃离吗?

我叫叶好,叶公好龙那个叶,叶公好龙那个好。我的名字是爷爷取的,因为妈妈生我的时候就因难产去世了,爸爸倒是活着,但印象里我从来没有见过他。

结尾部分

明天再来吧,希望病人能早日康复。

我们看这个开头和结尾。开始部分有强烈的代入感,结尾很干脆,不拖泥带水,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这比直接说明结果要有力量得多)。这样的写作,因为话未讲透,会留给读者很大的思索余地。

第四个常见的问题是情感太不克制。

一篇好文章必然是情真意切、能打动人的。要想写好一篇文章,首先文字要过关。不管你的文章内容有多悲伤,在语言上一定要做到克制。语言的克制和情感的汹涌澎湃,两相结合,便能产生巨大的张力。

事情非常简单,一个不亟亟于生养孩子的妇人,到了城市,能够每月把从城市里两个晚上所得的钱送给那留在乡下诚实耐劳种田为生的丈夫,在那方面就过了好日子,名分不失,利益存在,所以许多年青的丈夫,在娶妻以后,把妻送出来,自己留在家中安分过日子,竟是极其平常的事了。[5]

这是沈从文《丈夫》一文中的第一句话。这句话很平实,初看很普通,这就是好文字的标准,简单朴素又饱含情感。这也和沈从文的文章主题相一致。生活是自然的,所以就连丈夫眼睁睁地看着妻子去接客也是自然的,那些悲伤也是自然的。平静的生活里压抑了太多情感,平静的文字里也压抑了太多无以言表的情感。试想一下,一件很悲伤的事情,有人用控诉而直白的伤感语言表达,有人用极其平常似乎没有情绪的语言表达,哪一种更能打动人心呢?

法国作家罗兰·巴特提出过一个很著名的理论,叫“零度叙述”。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作为写作者,情感要完全地客观和中立,不能带有丝毫的情感倾向。“零度叙述”能帮助我们写出好文章。再举个例子,在余华的小说《活着》中,余华的叙述是客观而冷漠的,《活着》的主人公福贵一生经历无数坎坷,身边的亲人相继死去,最后只剩下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一般的写作者大多会表现同情,表达一下福贵多么可怜,一生多么不幸,仿佛所有的悲惨都压在福贵身上。

但余华没有提到这些。在他看来,一切都是正常的,是合乎常理的,不值得任何人去同情。余华这种叙述态度正体现了零度叙述的特点,更能带动读者的情绪:读者看到主人公都如此悲惨了,而作者竟然没有去同情他,这时候读者的悲伤会加剧。总之,作者不要大肆宣扬情绪,有的时候,隐而不发更能打动读者。初学写作的人一定要记着,比直接抒发情感更重要的是学会克制自己的情感。

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前面提及的四个方面,回过头来看一下自己的文章是否存在这几方面的问题。在之后的写作中,无论写什么类型的文章,写什么内容的文章,一定记得,情感得克制,要有所保留;故事不一定要完整,不一定将方方面面都讲完;文章主旨不一定要明示,可以用隐晦的方式展现……总之,要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要有留白,要让读者能感同身受,并给读者带去一定的启迪与思索。

宝典目录

目录索引

声明:以上数据资料为会员整理分享上传,或转载自互联网,墨星写作网不对内容的原创性负责,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联系墨星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