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圈里有一些作家,他们的动态除了写作,就是阅读。阅读对他们来说是除写作以外最大的乐趣,有时阅读的乐趣甚至可以超过写作。这是一个很好玩的现象,很多人认为写作的核心就是写,但对一个作家来说,比写作更重要的永远是阅读。阅读产生写作,阅读影响写作,但现在,阅读的作用显然被我们逐渐忽略了。
我从来都坚信,一个作家可以不写作,但不能中断阅读。作家们往往能在阅读中汲取思想的智慧和思维的乐趣。举几个例子,就某个角度而言,没有马尔克斯,就不会有莫言,因为莫言语言的通感以及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受益于马尔克斯;没有曹雪芹,也不会有白先勇,因为白先勇作品中强烈的幻灭感正脱胎于《红楼梦》中“好即是了,了即是好”的思想;没有鲁迅,也不会有萧红,因为萧红作品中的国民性以及对人性的书写,便是她对鲁迅写作思想的继承和创新。
也就是说,对一个写作者来说,最好的老师是阅读。阅读不仅能帮助写作者形成审美趣味,还能更系统、更全面地教会写作者怎样写作。所以,初学写作的人一定要主动阅读,并且要像作家一样阅读,将泛读、精读和重读结合起来。
首先是泛读。什么叫泛读?就是什么都要读,要有充足的阅读储备。
阅读储备能帮助写作者区分好作品与坏作品。多阅读,特别是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能够提升写作者的文学素养和文学趣味,让他们更容易判断什么是好的作品,以及好的作品应该是什么样的。这种从阅读中得来的切身体会,是任何一本介绍写作技巧的书无法教你的,它们更能停留在写作者的内心深处。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储备后,写作者才会知道什么是好的文字,以及怎样才能写出好的文字。
阅读储备也能让我们拥有更广阔的视野、更深邃的思想和更独特的审美,而这些是成为一个好作家的必备内功。习得这些能力是一个无比缓慢的过程,我们不能期待这些能力能在朝夕之间获得。阅读开拓了我们的眼界,让我们知晓美国南北战争中的世态纷乱,看到郝思嘉[4]的美丽和任性,也体会到故事中那些浓得化不开的爱恋;阅读让我们开始思考生活的意义是仅仅去做加法,还是要像斯特里克兰德[5]一样去做减法,回归最初;阅读也让我们能回到特定的历史时期,回到我们内心最柔软之地。阅读让我们渺小的肉体变得无限大,让我们得以深入体验、感知,进而思考这个世界,我们得以拥有一种全新的眼光,这是从审美到视野的一次全新洗礼。
提高阅读储备量的关键是学会选书。我们在刚开始阅读的时候,可以看公认的经典书籍,但是要慢慢培养自己的阅读喜好,学会自己给自己找书,最好有几个特别喜爱的作家,然后扎实地阅读他们的书籍,这样就会清晰地了解这个作家的写作轨迹,慢慢地,我们能从读的那些书里找到写作的大致方向,当我们把书融进自己的灵魂后,书就不仅仅是书,还会变成我们的思想。
其次要精读。
文学理论中有一条经典理论,即“对话理论”,就是不再简单地把读者归为接受者,而是让读者参与作者的写作过程。读者是主动参与者,他们参与了作品的创作,也和作者一起完成了作品。正如英国作家戴维·伯姆在《论对话》中所言:“对话仿佛是一种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够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溪,并因此能够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识。”[6]
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也要进入作品之中,一定要多读几遍,第一遍可以只是单纯地以读者的身份去阅读,就是欣赏式地、凭兴趣和感觉去阅读,这能帮助我们筛选出自己真正喜欢的作品。若一部作品让我们爱不释手,自觉能从中获得许多教益,那就要继续阅读,读第二遍、第三遍,这时候我们就要以写作者的身份去读,去思考这本书为什么会令自己喜欢,这本书对自己吸引力最大的章节是哪些,作家又是如何创作的。同时,要注意作家的语言技巧(比如,如何断句、如何运用意象、如何搭配主谓宾等),注意情节线索的设置(比如,如何设置冲突、如何化解冲突),注意人物的设置(比如,为何设置这几个人物,他们出现的原因和作用是什么),也可以划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段落与写得不好的段落,想想看,这些能对自己的写作产生什么样的帮助。
总之,精读能让我们从作家的角度体会写作的奥秘,发现一些无法在写作课程或写作书籍里看到或体会到的写作诀窍。一个写作者最好的老师永远是书籍,而精读能帮助写作者更好地参透书中的一切。
最后,要不断地重读。经典作品的价值就在于每次重读都会有收获。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对同一本书的理解是不同的。当我们重读的时候,随着时间的推移,书本不再是书本本身,它带有往昔的回忆,读书似乎变成了读自己、读人生。把一本好书读十遍和读十本好书,你学到的东西完全不一样;同样,把一本好书读一个月和一个月读三十本书,你获得的知识积淀有着天壤之别。读书是急不来的。
当然,你也可以反驳我。陶渊明就说过“好读书,不求甚解”,你可以说这是一种极其豁达的读书态度。可是别忘了,不求甚解并不是陶渊明读书的最终结果,它后面紧跟着的是“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已经沉醉在读书的境界之中,他说的不求甚解只是当时,他会把书中的内容记在心里,等有新的感触了,就“会意”了。所以,陶渊明是在用一辈子看书,并将书融进了生活之中。这样理解,你就能明白陶渊明为什么在读完《山海经》后,会写出《读〈山海经〉十三首》这组诗。如果他只是泛读,他还会推敲并写出读后感吗?
我们都有盲目追求读书数量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的知识体系还未形成,人生阅历还不够丰富,鉴别好与坏的能力还不够。我们必须拥有足够的阅读量,才能找到心仪的作家和作品,才能找到自己热爱的文学风格。但这真的只存在于最初阶段,等到我们培养起了阅读趣味,读书就当是深阅读,就当有自己的思考。
写作,先要写,后要阅读、精读。把自己当成一个写作者,站在写作者的立场去阅读,这时候的阅读就不能只有被动的吸收,还要有主动的批判,要不断问自己,你从前人的书里面发现了什么优点?你要怎样将之运用到写作中?书里有什么缺点?你又应当如何规避?
所以,看书是什么?何为看书?盲目地追求阅读数量,用阅读速度掩饰内心的贫瘠,我不会说这是错的,因为阅读在潜移默化之中熏陶着我们。但我也不会说这样的阅读方式是好的,是值得推崇的,因为阅读的目的不是阅读,不是你对别人说“我看过这本书了”,不是你知道了故事框架……阅读真正的目的是将读到的东西内化于心。一句话,阅读不是目的,思考才是最终目的。阅读过程中的独立精神与批判精神最为重要。
总之,像作家一样阅读,就是要学会自主阅读,寻找自己喜爱的作家,去消化和吸收作家的创作精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