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星写作
  • 灵感词库
  • 诗词库
  • 医学库
  • 佛学库
  • 词典库
  • 文库
  • 百度
  • 微信
  • 抖音
  • 知乎
  • 百科
  • 翻译
怎样写故事:小说与剧本创作的6W原则

故事逻辑:保证每一个“是什么”背后都有一个“为什么”

发布:2022/11/25 20:15:33144 个作者有用

现在,你已经对小说里将要发生的一些事情有了可观的认识,尽管尚且朦胧。而且此时与尚待完善的场景卡相比,你的想法清单很可能要长得多。不要灰心,因为现在你手上的东西都与故事密切相关,收获已经相当可观了。现在我们就开始把笼统的东西转变成生动的细节。

怎样才能实现这个转变呢?方法是问“为什么”。因为除非你知道它为什么会发生,才能明白具体将要发生什么。这个“为什么”,让一件事情可能发生、能够发生、确实发生,是小说内在逻辑的源泉,由此,事情一件接一件发生,你的读者如饥似渴地盼着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为什么”这个问题能够驱散迷雾,让故事的因果轨道出现在你的想象中,清晰且精确,等着你让它焕发活力。

答案往往藏在主人公的过去之中。

浏览你正在思考的每一个场景,你会注意到两种情形,它们会让你回到过去做进一步挖掘。一种情形是你有一个具体的情节点或者场景,但是没有逻辑支撑,难以令人信服。第二种情形是,你针对小说在很多方面都做了笼统的总结归纳(总的来说,它们看上去棒极了),但是缺少切实的细节,因此,当你去细细思忖到底会发生什么的时候,却发现它们缺乏内容。

在这一章里,我们来对这两种情形加以分析。我们的目标是熟练掌握“为什么”这个工具,以此来发掘细节,进而提炼出真真切切、有血有肉的场景。

检验现有情节点的逻辑,唤起它的活力

在你的想法清单中,位列第一的场景可能在很早之前就发生了。对于珍妮而言,列表上的第一个情节点具有极强的容纳能力,也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整个因果轨道建立了起来,促使鲁比偷了一只狗,开始四处躲藏。

这个情节点直接来自珍妮的“第六声嘀嗒”:做兽医的姐姐诺拉对鲁比的精神状况深感忧虑,她想逼鲁比离开家,到奥哈伊住上几个月。鲁比听到这个决定如临大敌,她决定“借”一只狗,来说服诺拉放过自己。听起来合情合理,是不是(但你知道,这恰恰证明了诺拉对鲁比精神状态的担心并不多余)?它清晰、简洁、具体,甚至已经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画面。

但是存在一个问题,珍妮在设想鲁比的计划时,也意识到了。这个情节点看起来干脆利落,但其中隐藏了一个重要的前提:鲁比是一位成功的电视编剧,诺拉怎么就有本事让她离开自己的家呢?

尽管珍妮发现了这个问题,但其实很多作家是看不到的。一旦他们觉得一个想法看起来不错,就顺着写下去,好像它是一个已知事实。因此既然这个情节点听起来无懈可击,就摸索着继续往下写,写了很多页之后才发现里面存在的逻辑漏洞,导致他们写出的这么多全部失去了意义。这一天的写作简直糟透了。

放弃一个一见钟情的想法是很痛苦的,但长痛不如短痛。要是等你已经习惯了这个想法再将其舍弃,就像开除自己最亲密的朋友。尽管她对这份工作没有天赋,但视工作如生命,同时,办公室里其他人也在威胁你,如果把她开除就集体辞职。

所以我们应该在一开始就监测每一个情节点的可信度。这样做的好处是,通过深究“为什么”,得到更多的“是什么”,以推动故事的发展。现在,你的信条应该是:细节生成细节。

所以珍妮开始探寻为什么诺拉能把鲁比拉出家门。为此,她在依然含糊不清的情节点中通过了三重考验。一重比一重难。

为什么我的情节需要这件事发生?

这是最容易回答的一个问题,许多情节点看起来精彩巧妙,但实际上杂乱无章。这个问题可以帮你把它们消灭在萌芽状态。珍妮的这个情节点很容易便通过了这一重考验,因为整个情节都与鲁比偷狗相关。接着,她进入了第二重考验。

从逻辑上看,为什么它可以发生?换句话说,它具备发生的可能性吗?

没错,珍妮那个模糊的情节点会卡在此处。其中的逻辑问题显而易见,并不是说她提出的情节点从根本上不可能实现,比如说“之后诺拉及时把鲁比送了回来,这样自己就能尝到真正原始健康的食物了”(当然,如果珍妮正在写的是一部推理小说,她会让这一点变得可信)。珍妮此刻要做的,是让一件可能发生的事情——诺拉威胁要把鲁比从家里拖出去,转化成在故事的细节支撑下面确实发生的事。

一些可能发生的事立刻在她的脑海中转动起来:

● 诺拉拥有一家电视剧制作公司的股份,或者可能是管理层的一员,而鲁比房子的所有权正是属于这家公司的。

● 诺拉是个泼妇,而鲁比性格温顺。

● 诺拉是个催眠师;她只要取出一块怀表,在鲁比面前晃一晃,就能让鲁比乖乖听话。

显然,最后一条让珍妮的挫败感暴露无遗。上述几条解决方案的问题在于它们都与人物不相关,都没有连通第三条轨道。这时,珍妮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把事情想复杂了,于是到奥卡姆剃刀原理中找答案:最简单的解决方法往往是正确的那一个。假如诺拉是鲁比房子的主人,怎么样?这样的话,如果她非常担忧鲁比的精神健康,就能逼她搬出去。

完成任务!现在这个情节点的逻辑打通了。下一步就是思考为什么诺拉拥有鲁比的房子,一层一层剥丝抽茧,看看这个情境能否通过最后一重考验。

从主人公的内心矛盾来看,为什么这件事会发生?

这个问题能让你洞察到这个情节的真正意义。可能你猜到了,如果一个情节点已经突破了前两重考验,那么这个问题就决定了它是否能被写进小说里。

为了弄清诺拉拥有鲁比的房子是否合乎逻辑,我问了珍妮几个问题:

莉萨:为什么诺拉拥有这所房子?

珍妮:因为遵照父母的遗嘱,房子留给了她。

莉萨:为什么遗嘱把房子留给了诺拉,而不是鲁比?

珍妮:因为诺拉的年龄比鲁比大得多。他们在确立遗嘱的时候,鲁比还是个小孩子。他们也没想过去修改。这样就没问题了吧?

莉萨:开头不错。可信,但只是在逻辑层面可信。怎样使它与鲁比的错误信念融合?

珍妮:啊!好,没问题。如果小说里出现了遗嘱,就说明她们父母双亡。也许他们去世的时候,作为一名刚大学毕业,想打入电影界或服装界的女裁缝来说,年轻的鲁比能在洛杉矶有房子,毋庸置疑,真是上帝的馈赠。我想着诺拉一直希望和鲁比重新建立联系,自从诺拉上大学,她们的关系就疏远了,那时鲁比才十二岁,是安德森先生去世前夕。鲁比接受诺拉给自己提供的住处,但内心还是与她保持距离。这让诺拉感到受伤,因为照顾鲁比是她从小到大唯一感受到的家庭温暖。失去了这个温暖,诺拉就要面对这样的现实:她的父母对她不管不顾、冷酷无情,就像对待鲁比那样。因此出于恐惧与渴望,诺拉基本上等于把这个房子给了鲁比,但未在法律上这样做。诺拉从未在鲁比面前摆出一副房子主人的姿态,也不曾拿她的拥有权去威胁鲁比。直到现在,鲁比让她一筹莫展。

很好!如你所见,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的逻辑问题,越深挖,你的收获就越大。珍妮正在朝核心地带开进,那里幽暗深远错综复杂,正是“为什么”这个主观问题衍生了诺拉的行动,允许鲁比一直住下去,而且这个问题的答案肯定可以连通小说的第三条轨道。如此说来,诺拉深爱着鲁比,鲁比也爱她,那时鲁比的错误信念尚未确立,她还愿意对人敞开心扉。

经过三重“为什么”的考验,珍妮这个模糊的情节点变得愈发具体、有力。她的目标就是确保现有的情节点无论是从外部还是从内部来看,都合情合理。搞定!尽管珍妮的场景卡中并未添加新的内容,但在这一过程中却收获了硕果:她不仅可以保留开篇的场景,还能继续沿着故事线往下写,因为她知道这条线在逻辑层面上合乎情理,在心理层面上也畅通无阻。

等等,收获还不止这些。除了赋予这个情节点以驱动故事发展的力量,珍妮还发掘出了更多的“是什么”。当然,这其中的每一个都像最初的原始情节点那样,模糊不清,但她知道了从什么地方入手去挖掘鲁比与诺拉共同的过去。比如,以下三个方面都是理想的选择:

● 在诺拉离开家上大学以前,她与鲁比的关系亲密融洽,但因为父母冷酷无情,诺拉的离开在鲁比心中留下了巨大的缺口。

● 在诺拉还没上大学、安德森先生还没去世之前,鲁比对诺拉爱得全心全意,这意味着诺拉是这个世界上唯一能让她敞开心扉的人。所以,诺拉离开后,鲁比感到自己被抛弃了。啊,对,被抛弃问题!

● 诺拉对鲁比的房子具有所有权。对这一点,鲁比无所谓。她也许认为自己对房子有“普通法”所有权——只要你住的时间够长,它就是你的了。在她看来,这房子就是她的。

既然这对姐妹的关系在小说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珍妮马上把已经拓展的部分加入了鲁比与诺拉两个人的简介,塞进了对应的人物文件夹中。

练练笔

现在轮到你看看自己的想法清单和场景卡了,找出逻辑和材料组织这两个方面不清楚的地方。如果两个方面都不清楚,不要惊讶,也不要灰心。沿着时间的先后顺序去检查。这一点很重要,就像珍妮切入鲁比和姐姐的关系时那样,通过对第一个情节点的探测,你得到的信息一定会影响并确定第二个情节点,让你有新的发现,如此进行到下一个情节点。目标就是让每一个模糊的情节点通过这三重考验。

如果在此过程中你对主人公,或者对其他人物有了新的认识,一定要记下来,放进这个人物的文件夹中。想法清单里还在不断添加新的模糊情节点,那么,如果有具体的场景露出冰山一角,那就把它写成场景卡,要么放进“随机文件夹”,要么放进“拓展文件夹”。

填空:创建新的情节点

在因果轨道上,有些情节点大而空洞、含糊不清,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想一想,对于有些情节点,你只在总体上加以概括,但是缺乏具体的细节。比如“柯尼莎将在工作中遇到接二连三的阻碍”,除此之外,你不知道具体的阻碍是什么,不知道阻碍从何而来,柯尼莎最终会怎么应对。你可能连柯尼莎做什么工作都还没弄清。当然,粗略地瞥一眼想法清单就会浮现很多情节点,如果用简单的陈述句加以表述,每一个都听起来天衣无缝,但一旦当你问自己:嗯,具体该如何展开呢?这些情节点就变得模糊不清,让人不安了。这听起来有些可怕,但它并不是你的写作水平问题,也不是说如果让名家来写就能不费吹灰之力把这些空白填上,而是因为这个过程本身就令人生畏,无论你是经验丰富的老手,还是新手。在通往作家的路上,敢于面对这一恐惧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更何况,战胜它能让你一往无前。

珍妮从一开始就不止一次被迫面对这种空白,它到处都是,令人生畏。她知道鲁比要去偷一只明星狗,接着会立刻成为大规模搜寻的目标,然后她会藏身于一家酒店内努力写剧本。到目前为止,这是珍妮小说的主体情节。她看到的就是这些。但是,啊,这是不是含糊得令人难以置信?这个故事她怎么可能写得出来?格特鲁德·斯泰因饶有兴趣地说:“在那个叫作‘那里’的地方,根本没有那里。”看看你小说里那些空洞的想法,也许你会深有体会。很多作家会因此感到恐惧、惊慌。千万不要这样。相反,绕着这个空白踱踱步,醒醒脑,深呼吸。记住,尽管一部完稿的小说构思灵巧、层层交叠、浑然一体,但你在写作的时候不可能同时专注所有层面,你现在进展不顺利很正常。

对于你正努力的目标,这里有个小提醒。蓝图里的缝隙需要修路来连接,同时这些道路应该布满冲突。如果主人公在这些路上走得顺畅,那就连通不了第三条轨道,读者也会觉得无聊。因此,主人公改善现状的一切努力都要使矛盾加剧,让问题更棘手。这不仅仅是从外部来说,就像一开始让主人公举起五磅重的杠铃,之后增加到十磅,一直增加到三百五十磅。没错,越来越难,但说实话,谁在乎呢?要保证每个外部的情节起伏都会让他的内心矛盾更尖锐,让欲望与错误信念之间的拉锯更猛烈。不要忘了,你的主人公想要两样东西:实现愿望,同时不改变他的错误信念,他很快就会发现这二者之间相互排斥,而这并非因为他贪婪或愚笨,而是他现有的人生经验告诉他可以做到二者兼得,但在现实的碾轧之下,他渐渐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所以他纠结、困惑,常常做出错误的决定。他甚至会做出略带“风险”的决定,希望能找到一个途径可以两全其美。或者,至少在实现内心愿望的同时,将牺牲降到最低。但可能性有多大?

重点是,要让主人公的境遇不断恶化。永远不要让他从改善境遇的努力中尝到甜头。倒霉的事情只要能发生,就让它发生。实际上,要比他想象中还要糟糕,比你最初的想象还要糟糕。坦白地说,不要忘记你的任务是与主人公不共戴天,一次次地将他逼入绝境,看看他能将内心力量挖掘到什么程度,他需要借助内心力量重新振作、继续前行,尽管他想都没想过自己拥有这些力量。

记住了这一点,我们来看看珍妮是怎么做的。她在两个情节点之间竭力绘制外部因果轨道:一个情节点是鲁比决定去骗来一只狗;另一个是她躲在一家酒店里,只消五分钟的距离,鲁弗斯的下落就会大白于天下。我们知道了她把鲁弗斯弄来的原因,但具体还不知道鲁比为什么之后选择逃走。

好消息是“接下来发生什么”的答案往往来自你问的最后一个问题。珍妮的情况就是这样,她刚刚确定了为什么诺拉能将鲁比赶出房子,她的目标是把小说的第三个场景确定下来,即开启鲁比的奥德赛之旅。她恨不得让鲁比立刻上路,所以需要一个原因促使她逃走,这个原因会嵌入下一个场景,即诺拉回来了,打算把鲁比拖去奥哈伊。问题是,即便诺拉认出了鲁弗斯,鲁比就要逃走吗?她是这样写的:

除了诺拉,我还需要一个人认出鲁弗斯。我让鲁弗斯的叫声极具辨识度——响亮、容易识别的叫声,因此尽管它被关在隔壁房间,但还是走漏了风声。好,假如诺拉铁了心要让鲁比离开这所房子,让她处于自己的密切监视之下,于是她请了一个房产经纪人来看房子。也许诺拉想着把房子租出去,这样鲁比就不能继续住下去。她大大玩了一把权力的游戏。诺拉是在添乱,但是我喜欢。她这样做也很合理。因此,在诺拉认出了那只狗之后,房产经纪人很快登门,诺拉让鲁比搬出去,把狗归还主人,免得这个经纪人听到或者看到这只狗。

于是珍妮知道了接下来该发生什么,通过回顾她对鲁比的了解,并根据不同人物的特点,寻找符合逻辑的事件,珍妮将激发鲁比做出反抗。现在,鲁比名正言顺地踏上了逃亡之路。

接下来呢?我们一开始就看到,如果写作围绕着鲁比如何一次又一次巧妙地躲过狗狗搜寻队,那写起来易如反掌。但这意味着珍妮的小说就成了一个冗长且毫无波澜可言的追逐场面。珍妮或者读者都不喜欢。照这样说,从鲁比离开家那一刻起,她要做的事就是避开任何可能认出鲁弗斯的人(在珍妮的小说里,几乎意味着避开所有人)。这就意味着每次鲁比躲开什么人,都会焦虑不安,这种波动某种程度上触发了她的内心斗争。

鲁比要去的第一站很容易确定。一旦抽出鲁比身下舒适的毯子,珍妮便知道她要做什么:不管亨利现在情况如何,鲁比要到他那里去。多年来,亨利一直是她的主心骨。因此,考虑到鲁比这个人物的性格,再从逻辑上一推理,珍妮知道鲁比会立刻前往医院,无暇顾及狗会不会被人发现。正确!这就是场景四,一张新的场景卡开始了。你还会发现,下一个场景突然变得很清晰,因为珍妮知道故事就是雪上加霜,所以鲁比到达医院后,事情不会尽遂人意。

练练笔

现在,你来试试。首先,目前你的因果轨道还有待完善,缺乏具体的情节点,花点时间把空洞之处集中起来——基本上,你总结出来的部分都可以放进来。你的目标是将它们纳入关注范围,使之逐渐详细、具体。你只需要从“是什么”开始,挖掘背后的“为什么”。不要忘记,细节生成细节,而“为什么”是一盏明灯,照亮细节之间的连接处。

情节的大小很重要

你已经发现了很多事件背后的原因,开始想象场景了,同时,情节也在脑海中有了雏形。于是,你对小说大致涵盖的范围有了一个概念,也许绵延三代人,也许从黎明开始,到了黄昏就尘埃落定。这一点非常好,因为这个范围能帮你锁定可能发生在主人公身上的外部事件。现在花一点时间,想一想你小说的时间跨度——你是想这个故事延续几年,还是几个月,还是几天?

下面是珍妮对自己小说的想法:

我一直想让这部小说在较短的时间跨度里展开,空间范围也不大。我喜欢这样的故事,因为它们极其内敛。所有的事情呈现出来都不宏大。也就是说,我会很快让鲁比找一家酒店藏起来。尤其是我也希望鲁比能和那只狗多单独相处。我在鲁比和那只狗身上看到了共同点:他们都是互联网明星,所以他们的“公众形象”完全基于别人对他们的印象。

对于鲁比来说,她厌恶把自己放在公众面前,任由自我被观看、被摧残,所以她一直回避社交媒体。她没有意识到,这反而让别人有了定义她的机会。现在,她想把自己的形象收回来。并且她发现,鲁弗斯也是同样的情况。不,它不可能开口说话。但是……我在想,它的“名声”造成了它的失眠、焦虑,所以养起来格外耗力劳神。

鲁比只有把这只失眠、焦虑、格外难养的狗藏起来,才能安心写剧本,这很好地展现了深层的内在故事与驱动它的外部情节之间的共存。下一个问题是,为什么鲁弗斯的情绪如此激动?

如果珍妮摊手说:“它是一只狗。我怎么知道!你是想让我了解下狗的心理学吗?”我不会怪她的。嗯,不会的。但是她没有这样说,因为她已经先我一步考虑到了。注意,你越了解你的故事细节,就越容易回答这些问题。我不能说得声音太大(或者说一遍又一遍):细节生成细节。

下面,珍妮对鲁弗斯的经历进行了即兴拓展(是的,即使狗也有背景故事):

我在想,鲁弗斯曾经是一只生活闲适的狗,但因为不喜欢拍照,在面对相机、人群和闪光灯时,它变得越来越易烦易躁。这对托尼也不好。也许广告拍摄的执行人员很生气,斥责他,让他管好自己的狗。事情可能发展到了很严重的地步,只要鲁弗斯一听到灯开关的声音,就会大叫,拒绝进食。如今它和鲁比在一起,所有的焦虑一下子爆发了。也许鲁弗斯跟鲁比一样不停呕吐,还整夜狂吠,不肯睡觉。住在这家酒店里也烦心,总有其他客人抱怨。鲁比无法写作。

很好!这个信息直接进入了鲁弗斯的简介。但是珍妮需要小心,因为你看到了,这个情节又一次拖住了故事的发展。你在写作中会常常遇到这个问题,因为在你的情节中,事件实实在在、清晰可见,像地心引力一般,把你的故事诱惑到表面,难以深入。

为了防止情节把她的小说拽离轨道,拖入巨大而空洞的地带,珍妮知道她必须集中精力去思考这个情节点与鲁比的内心矛盾有何关联。她围绕要改写的剧本展开了一些情节,比如,克莱门蒂娜向她发起挑战,提出要改写结局;诺拉在苦苦寻求一种最佳方式来帮助鲁比;鲁比把自己关在酒店房间里的时候,会胡思乱想。也就是说,为了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珍妮需要层层展开次要情节和次要人物。

所以充分拓展前五张场景卡会耗费一些时间。因为在一部盘根错节的小说里,看起来只是一步,其实它是几步的结合体,生活也是如此。就像物理学家米歇尔·沃尔德罗普[1]在谈宇宙时所说:“万事万物都相互影响,你必须了解连接彼此的这张大网。”在小说的世界里,也是这个道理。

随着你对次要情节和次要人物的拓展,小说层次渐丰,具有了深度,能够吸引读者走进来,把真实的世界抛之脑后。在下一章里,我们就将开始编织这张网。但是为了更好操作,我们首先要确定它覆盖多大的范围。

练练笔

花一点时间,像珍妮那样,勾画出你故事的范围。时间跨度是多大?故事空间有多大?外部情节与内心矛盾都要考虑进去。简单来说,时刻关注每一个“是什么”中所蕴含的“为什么”。如果有了新的“为什么”,那就再花点时间,确定具体详细的答案,就像珍妮在确定鲁弗斯的痛苦根源时那样,能为你省去以后的很多麻烦。


[1]著有《复杂:诞生于秩序与混沌边缘的科学》。

声明:以上数据资料为会员整理分享上传,或转载自互联网,墨星写作网不对内容的原创性负责,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联系墨星进行删除。
AI写助师
上新和历史 墨星写作网VIP 引荐员计划
我的 客服
墨星企业微信客服

墨星官方微信客服

或打开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