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星写作
  • 灵感词库
  • 诗词库
  • 医学库
  • 佛学库
  • 词典库
  • 文库
  • 百度
  • 微信
  • 抖音
  • 知乎
  • 百科
  • 翻译
怎样写故事:小说与剧本创作的6W原则

真正的顿悟时刻:你的故事在哪里结束

发布:2022/11/25 20:13:5564 个作者有用

我们要解决的下一个问题是,你的故事到哪里结束?你可能觉得,我们才刚刚开始。没错,但是除非知道故事列车在开出之后要去哪里,否则你永远不可能抵达目的地。并不是说现在你想出来的结尾就是真正的结尾,如果它最终没有成为真正的结尾,那是因为在这条故事线上,某个细节的故事独辟天地,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而去。

毕竟,我们永远无法确定未来,对不对?未来是我们的目标,在远方泛着微光,激励我们不惧挑战,争取把目标实现。有时候,目标熠熠生辉,我们疾驰追赶;有时候,目标是一场洪水,我们拼命确保人生不会倾覆。通向胜利的道路(或者,可悲的是,它把我们带往了反方向)只有在我们回头看时才清晰可见。对读者而言,他们对主人公的了解过程也是如此,但是,身为作者,你现在必须知道主人公要面对什么样的未来,这样才能为他创造一条通往未来的路,这非常关键。

你已经知道主人公一直期盼实现的目标,也知道不可逆转的外部难题。生活将颠覆他的人生,同时又逼迫他不能坐以待毙,只能与这条生活之路较量到底。此外,你挂起了一个嘀嗒作响的时钟,不管设置的时间范围是很多年还是只有一天,对他来说,时间都在一点点消逝。现在的问题是,究竟何时才算终点?

为了找到这个答案,哪怕橡皮擦出成堆的屑,删除键都磨光,也是值得的,即使不用年复一年,也要长达数月不停地改写。它将指引你完成剧情创作,帮你迅速确定并创造出层层升级的阻碍,迫使主人公去衡量、清除或者巧妙化解,最终得出你预期的结论,实现你设定的目标。也许你认为这是因为自己写作经验尚浅,但就连资深作家、国家图书奖得主乔伊斯·卡罗尔·欧茨也这样说:“我知道结局是什么,我要往哪里去;从来不会坐下来就开始写。那样就像拿到一辆车就去开,连要去哪里都不知道。态度认真的作家不会这样写作。”

因此在本章,我们要探究“结局”究竟蕴含什么样的秘密(提示:不是关于情节),第三条轨道怎样转化成主人公的顿悟时刻,以及在情节推演中,主人公如何获得了这个顿悟时刻。

在创作过程中,为什么要这么早写结局?

就像你刚刚写好的开篇场景一样,你在这一章里要写的场景卡也只是先确定场景的第一层,在最终确定下来之前,要进行多次修改。有趣的是,尽管是最后一个场景的初稿,却是最重要的,因为在它的帮助下,你渐渐知道发生什么事才能带领主人公一步步走向顿悟时刻。虽说你才刚刚动笔写,但已经比很多作家思考得深入。因为手中掌握着充分的内部信息,很多细节会随之而来,所以不会写得很笼统。在设计蓝图的时候,它能帮你确定具体哪些地方需要展开。这个场景会引导故事前往该去的地方——从第一个场景的第一个瞬间开始。

其实,通常从小说的第一个场景就能窥探出结局。人们普遍认为(但是错误的),如果开篇能看出结局,就是“把一切都泄漏”了。事实上,让读者知道小说将往哪里发展恰恰能牢牢锁住他们的兴趣。我们要把结局提前透露出来,这一点,不言自明(还是“言”了),正像约翰·欧文建议的一样:“任何时候,都争取让第一句话涵盖整部小说。”例如,欧文的小说《为欧文·米尼祈祷》开头第一句是这样写的:

命中注定,我会记住一个破锣嗓子的男孩,倒不是因为他的声音,也并非因为他是我认识的个子最小的人,甚至不是因为他是导致我妈死亡的助力,而是因为他是使我信仰上帝的原因。欧文·米尼使我成为一名基督徒。

伟大的作家通常开篇就清晰地交代了故事行进的方向。比如说,A. S. A. 哈里森在心理惊悚小说《妻子的沉默》的第二段中就已经简要地交代了主人公朱迪将要遭受的一切:

朱迪四十五岁了,但她依然觉得自己是个妙龄女子。她对未来不太上心,完全活在当下,只关注今天。她不曾多想,只是觉得一切仍会按照这种并不完美但绝对可以接受的方式继续下去。换句话说,她根本没觉察到她的人生正处于颠峰,也没意识到她的年轻活力已濒临消亡的边缘,那种活力在她与托德·吉尔伯特的二十年婚姻中缓缓遭到侵蚀。她更想象不到她对自己究竟是谁,究竟该干些什么这类问题的认知程度,其实远不如她预料的那么有把握。尤其是考虑到短短几个月后,这将让她变成一个杀人犯。

或者像唐娜·塔特[1]那部让人心惊肉跳却欲罢不能的处女作小说《校园秘史》,它的开篇这样写道:“人们常说的文学作品中的致命缺陷,也就是那贯穿整个人生的显眼的瑕疵,真的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吗?我曾以为它不存在,可现在对此深信不疑。我的致命缺陷就是:病态地不惜一切代价地追求独特的风格。”

这句话不仅总结出小说的主要内容,还确定了主人公的错误信念。事实上,在第一章之前,塔特写了两页的序言,帮助我们简单了解这个“致命缺陷”会把主人公带向何处,主人公理查德会参与一场即将实施的谋杀,杀人手法奇特,目标是他以前的好朋友,一个名字很可爱的男孩:邦尼。

这三部小说都在开头就把故事的整幅画卷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上下文,让后续发生的事有了方向和意义,巧妙地激发起读者的好奇心,使其多巴胺涌动,陶醉其中。记住,在写故事时,首要的一点就是让读者想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把他们引入到故事中来,让他们去预测“接下来”的事。

但目前对于你和珍妮来说,下一步会发生什么尚未确定。有趣的是(其实是令人心碎的,不提了):很多作家通常写完前二十页,就停了下来,因为他们不知道接下来该发生什么。无论是因为选择过多还是根本就没有选择,其实都是一回事。很快,他们感觉思绪混乱,决定停止写作,稍稍放松自己,你懂的,休息一两天,再重整旗鼓。我们都知道,通常就这样偃旗息鼓了。

“结局”到底是什么

你可能在想,等一等,这个问题我们不是讨论过了吗?在我们确定主人公的错误信念,以及他要通过斗争实现什么愿望的时候,我们不是讨论了吗?难道之前时钟的嘀嗒不是指向结局吗?当然没错。情节围绕着主人公要做的事一页一页展开,步步反映着旋即而至的截止时间。

但这里我们要找的结局(也是读者最渴望找到的)并不是说要顺着故事情节去推演,而是指主人公在经历某件事之后获得的领悟。问题是很多作者,甚至是经验丰富的作家,都常常掉入一个具有迷惑性的陷阱:把结局想象成小说外在发生的事件,而不是主人公内在的精神领悟。

这是个很容易犯的错误。毕竟,当你想到一部小说或者电影的结局,会想到什么?我猜,想到的是最后一幕。到最后一幕的时候,外部情节难题已经解决,主人公的新生活也已经开启:享受余生或追悔莫及。你可能想到电影《毕业生》的最后一幕,本恩与身穿精美婚纱的伊莱恩上气不接下气地跳上一辆破旧的城市观光巴士;或者想到电影《罗斯玛丽的婴儿》的最后一幕,罗斯玛丽摆脱了她认识的那些可怕的巫师,去摇晃刚出生的那个小魔鬼的童车;或者想到电影《卡萨布兰卡》的结尾,里克情意绵绵地送伊尔莎离开,留下最后一吻(和被广泛传诵的临别一言),确认伊尔莎登机后,与雷诺一起走进了迷雾。

上述每一个场景都震慑人心,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但都不是我们要讨论的重点。因为它们展现的是情节完美完成。但是就情节本身而言,只是一系列的外部事件。因此,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些结局如何影响了主人公,结局本身就变得毫无意义。它们之所以能打动读者或者观众,是因为我们知道这个结局对本恩、罗斯玛丽和里克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们知道一路走来他们经历了什么。亲眼看见了他们的世界观从第一幕到最后一幕逐渐发生改变,一直到故事结束,我们都与他们感同身受。

因此,即便外部难题一解决,主人公就迎来了顿悟时刻,但这并不是此场景的重要内容,重要的是从主人公这个事件中领悟到了什么。你要呈现出主人公内心斗争结束的瞬间,在那一瞬间,他的错误信念被彻底打败,他开始以全新的视野看待世界,这才是他的顿悟时刻。正是在这个时刻,他的外部矛盾最终得到了解决,或者他与这个矛盾达成了和解。跟大多数事物一样,表面之下,大有深意。

找到正确的启示

曾经的生活经历让你的主人公对自己的错误信念坚信不疑,而当前的生活总是以递进的力量,试图颠覆他的错误信念。现在,生活就要对他实施一系列稳、准、狠的打击。他将幡然醒悟,战胜一切,或者被击溃而一蹶不振。

这就是他要发生内心转变的场景,如果你的小说不想往下写了,也可以不发生转变。上帝保佑。

记住要诀:重点不在于发生转变的事实,而在于他的内心如何完成转变。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作者确实把一切都梳理妥当的时候,往往唯独缺少发生内心转变的逻辑。以下三种方式可以避免让这种情况发生。

让主人公得到启示

小说结局能带给读者巨大的满足感,不仅因为主人公取得的外在成就,还因为主人公的内心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让他具有了一定的洞察力,从而取得这些外在成就。也就是说,重点不在于他解决了难题,而在于他在这个过程中领悟到什么。对于你从第一页就在酝酿主人公的顿悟时刻,读者能间接体验到,因为这是他们从开篇就在追踪的东西。所以你不能在小说某一页就把改变命运的终极启示强加给主人公,而必须让他自己去领悟。

尽管顿悟时刻总是在小说的后面出现,但并不意味着在情节结束的那一刻才出现。有时,主人公在结局之前顿悟,因此获得巨大的勇气,去面对终极的外部难题,而这个难题往往也是最艰险的一关。有时,顿悟时刻出现时,主人公正准备绝地反击,于是勇气、力量与智慧汇集一体,使他所向披靡。有时,主人公在努力弄清楚发生了什么事,这时,顿悟时刻出现了,他惊异地发现自己的实际体会与预期大相径庭。记住了这几种情况,可以防止你一不留神踩在结局上。

把读者放入事件之中

作为故事的讲述者,你的目标不是告诉我们主人公的领悟是什么,而是第一时间把我们抛入事件中,看看主人公的领悟如何产生。作者常犯的错误就是太晚把读者带入场景中。因此,在他接着往下讲的时候,主人公已经完成了领悟,他看世界的眼光已经变了。问题是,我们不知道是什么事让他最终醒悟,闻到了久违的咖啡香,而这才是我们渴望读到的。

这样的错误造成的故事结尾类似于以下情况:想象一下,你最好的朋友在开车回家的路上打来电话,上气不接下气。他说:“你知道我的老板经常朝我吼,我只能逆来顺受,对吗?好,今天他——”突然,听不清楚了,每隔五个音节才能听到一下声音,你知道他开车行驶在信号盲区。即便这样,接下来几分钟你还是在不停地说:“我听不到,你能听得到我说话吗?”直到最后,你听见他说:“……那一刻我明白了我并不比他低人一等,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对我吼,所以我辞职了。”你心里想,等等,是什么让他领悟到了这一点?

这也是你的读者最想知道的部分。因为正是通过这个部分,我们才知道主人公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意思是,从中我们也可能窥探到自己的影子。所以我们才读它,进一步了解人性、了解自己,由此更好地行走于现实世界之中。

让我们进入主人公的大脑中

最后一个关键点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非常容易被作者忽略。他们热情洋溢地向我们展示外部情节里发生了哪些事,忘乎所以地描绘一幅生动的画卷,想让我们看到是什么导致主人公幡然醒悟。我们紧紧跟随着主人公。但这并不是我们需要的。我们需要进入主人公的大脑。

否则,虽然我们可以通过主人公的外在行为,看到他的世界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并不知道变化背后的原因。外在行为,顾名思义,是外在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举动的原因都深藏于大脑之中,其他人看不到(谢天谢地)。然而,故事恰恰相反。我们要知道主人公一举一动的原因,这非常重要。因此,如果在主人公的内心发生深刻转变的时刻,我们被隔离在外,那就如同一次旅行下来,空手而归。

比如,有一部小说,主人公名为安库尔,在故事的结尾,安库尔的父亲给了他一份工作,但他拒绝了,而事实上,他对这份工作渴望已久。是因为他压根就不想为父亲打工吗?是因为他认识到必须脱离家族生意,否则很难把握自己的命运吗?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力有不逮,终于敢面对了吗?是因为……啊,我们可以无穷尽地猜测下去,但是谁有时间这样做?主人公获得领悟这件事并不重要,我们想知道的是领悟产生的原因。他为眼前的事情赋予了什么意义,是什么样的情绪和内在动力最终促使他的领悟。这样,读者才能及时了解主人公发生转变的原因;了解在摆脱旧的信念过程中,他经历了怎样的内心纠结;了解他从中赢得了什么,尽管从表面上看,并没有任何胜利可言。事实上,他可能还失去了一些东西。比如现在安库尔无业、无收入,他对自己的认识也随之支离破碎。但这也许会产生另一个惊喜结局,比如说安库尔从未如此快乐、无忧。

由此可见,不管是在现实生活里,还是在文学中,内心的活动都更重要。

面对结局,要信心十足

这是我们第一次阐述一个顿悟时刻,为了更好地收集所需信息,需要梳理三个问题。

最后,你的主人公能实现外部目标吗?

这个问题很直接,是从情节层面上提出的。它不强调主人公是否感觉自己成功实现了目标,而是关注故事里具体发生了什么。回答这个问题通常很容易。比如,对于鲁比的外部难题,珍妮在第一句中已经交代清楚:“写,否则死路一条。”这个难题的答案很明确,没错,鲁比会重写剧本的结局。但是,对于有些作者来说,可能有点难以操作,因为尽管难题已经明摆着了——主人公会活还是会死?他们是会离婚还是继续一起生活?外星人是会安全回家还是最后沦落成丽丝[2]糖果推销员?答案却含糊其辞。与写开篇场景相同,我的建议是把两种结局都透彻地想一遍,看看哪一种更能激发读者的共鸣。始终牢记,把主人公赶出安全区,越远越好,这样更有助于他醒悟——生活并不像他想的那样舒适、安全。

什么将让你的主人公发生内心转变?

正如T. S. 艾略特所说:“我们探索,而我们一切探索的终点将是到达我们出发的地方,并且是生平第一遭知道这地方。”[3]因此,在小说结尾的时候,无论是从字面意义还是隐喻意义上来看,主人公都会回归最初的地方,但他看事物的眼光已经发生了彻底的转变。也就是说,他的错误信念已经消除。问题是,他领悟到了什么?就像《绿野仙踪》中的多萝西,她当初不顾一切想离开家,但最后铁皮人问她:“你的感想如何?”她回答:“如果我再次去寻找内心的渴望,我不会走出后院。因为如果内心的渴望不在后院里,说明我根本就没失去它,对不对?”[4]是的,虽然现实生活中也许并非如此,可这是弗兰克·鲍姆[5]说的,谁敢反驳?毕竟,有一点他说得很对——不管好坏,家总是无与伦比的。

在珍妮的故事里,鲁比内心的领悟会是这样:她与亨利的关系超出了她能接受的程度,但她并没有在保护自己未来不受爱情的伤害,而是在享受真正的快乐。她还会意识到,无论好坏,她与世界的联系比自己所认为的要深刻得多。

在这个场景中,什么事将迫使你的主人公积极面对,并有望克服他的错误信念?

顿悟时刻指的是你的主人公第一次看清现实,内心矛盾最终解决,并完成了内心转变(如果是个悲剧的话,就是没能完成内心转变)。但这并不意味着内心的矛盾突然消失不见,也不意味着小说的第三条轨道之旅结束。尤其是顿悟时刻发生的时候,主人公看待问题的眼光已经发生了改变。现在他要越过最后一道栏杆,迎面撞上终极的外部难题。鲁比正是这种情况,他的顿悟时刻将赋予他最后一搏的洞察力与勇气:去修改剧本,展示出真实的自己。

为了找出主人公的顿悟时刻,你需要对故事的设定进行双重考察:内在的和外在的。沿着情节的发展,最终会发生什么事件让他看到自己的错误信念?而当这件事发生的时候,他的内心是怎么理解的?记住,我们对他最后得出的结论不感兴趣。我们感兴趣的是他如何一步步走到了这个时刻。

珍妮是这样探索的:

鲁比想独自待在自己家里,这样才能安然面对悲痛的打击,竭力保持平静去完成剧本,但是那只偷来的狗打破了她的计划,逼迫她离开家,满世界躲藏,孤立无助(因为她没有保护机制),不得不信任他人(因为别无选择,只能相信一些人——比如克莱门蒂娜、诺拉、莎伦或者其他一些了解狗的陌生人,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这时,珍妮突然遭遇了一个难题,因为一旦鲁比带着狗开始流浪,她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因为很难想象,究竟发生什么事才能激发鲁比的顿悟时刻。这个难题之所以如此棘手,是因为珍妮不知道为什么每一个人都在寻找这只狗,而这又给鲁比带来什么样的麻烦,后来,她突然找到了打开难题的钥匙,故事里的很多层面也随之解锁。我们来看看:

我知道丢失的狗将引发大范围的搜索,也想好了这未必是哪个明星的狗,但我还不能在这两点之间建立合理的逻辑。我有点卡壳了,说真的。但偶然间发生了一件事,我在前往达拉斯的飞机上翻看杂志,其中有一篇文章讲一位女性和她的网红狗。她放弃了自己的工作,专职养这只狗,这听起来匪夷所思,但她确实赚得盆满钵满。我感觉上帝把解决方法放进一个银盘子里送给了我。就是它了!

因此,鲁比的故事这样开始:在悲痛的打击下,她失去了理性,偷来一只狗,而碰巧这是只明星狗。偷狗的时间会选在狗狗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时刻,这样媒体才理所应当陷入疯狂,也能解释她为何要带着狗逃亡。如果她坚决认为自己需要保护这只狗,让它免遭媒体聚光灯的轰炸(她自己却很难幸免于此),她就得做点什么,采取行动,而不是坐以待毙,剧本也毫无进展。

我还不知道这只狗的主人会是什么样的人,但我知道狗的名气会把鲁比与他联系在一起。他们对媒体和个体的身份有共同认识,在与狗主人的接触中,鲁比获得了及时的领悟。我感觉有了这个领悟,就能为鲁比写出一个顿悟时刻,并让我洞穿整部小说。

我把狗的主人叫作托尼,狗的名字叫鲁弗斯,在想象这个场景时,那些人物就开始在我的脑海中活跃起来。我慢慢看到托尼在爱情里也遇到了麻烦,无意中嘲弄了鲁比的错误信念。在这一瞬间,之前所有的辛苦劳动都有了回报,因为在确定了明星狗的灵感之后,很多其他细节也水到渠成。

注意,珍妮说这个瞬间是不期而至的,的确如此。在她绞尽脑汁构建顿悟时刻的时候,能挖出这么一大堆宝贵信息真是走了好运。这并不是在故弄玄虚,很多作家为一部小说做了大量前期铺垫以后,星星点点的有用信息才会自动涌现。我的理解是,这是因为你对故事里的难题越了如指掌,你的认知无意识就越能担起重任,从而不放过任何与之有关的信息。

珍妮的认知无意识不仅让她找到了鲁比的顿悟时刻,还找到了这一时刻到来的原因。下面,她开始对想法加以充实:

小说的一个重要部分是鲁比陷入了麻烦,被迫带着狗藏起来。形势非常复杂,因为一方面人们在铺天盖地地搜寻鲁弗斯,另一方面社交媒体也介入进来,从而反映出社交媒体对她的写作造成的影响。最后,鲁比被迫停止躲藏,与一个人保持密切联系——狗的主人托尼,顿悟时刻由此被激发。托尼饱受出名的困扰,对爱情也有一些错误看法。鲁比会发现自己与亨利保持距离是个可悲的错误,最终她勇敢地将内心最脆弱的一面写成了电视剧的结局,小说结束得恰到好处。

那么让这个重要的场面发生在哪里?我脑海中一直浮现鲁比从一家酒店逃走的画面。一家豪华酒店。嗯,是的,莉萨,我并没有把你和你穷追不舍的那些为什么抛到九霄云外。为什么要在酒店?主要是因为我觉得这样很有趣,就像在汤姆·汉克斯的一部电影里,一个人被困在机场。但我知道你会问:说正经的,为什么要发生在酒店?好吧,因为鲁比坚信,她需要让这只狗和她自己避开公众的视线。她需要躲起来,但她没有朋友,也没有信任的人,所以无处可去。我能确定这个酒店对鲁比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也许是她和亨利常来躲避世俗打扰的清净地……

注意,在勾勒这个场景时,珍妮遇到的难题是:挖掘出来的很多问题都没有答案。这个难题在她写开篇场景时也遇到过。这个场景的背景故事只有一个,而且很简单。她还要构建鲁弗斯和托尼的故事,这样才能保证接通小说的第三条轨道。很快,这些问题都会得到逐一解答,但是现在珍妮要先把手上的信息填入场景卡,然后再动手写这个场景的初稿。

怎样写故事:小说与剧本创作的6W原则.jpg

练练笔

如果你尚未确定主人公的顿悟时刻,不用着急。深呼吸。现在,尽力去回答我们刚刚梳理的三个问题。记住,这是个探索的过程,没有标准答案。无须限制时间,写得太多也好,下笔犹疑也好,都不必畏惧。你的目标是把内部和外部的要素一一具体化,最终打开你对场景的想象。像珍妮一样,你也会挖掘出一些从未想到过的问题。遇到这种情况,先记下来,以后再展开。完成这一步之后,就可以创作顿悟时刻场景卡了,然后动笔写这个场景的初稿。

但在写之前,我们先来让珍妮做一张场景卡。她目前的准备已经很充分,虽然还有些信息缺失,但在后续的写作中会补上。在上一页上,我们可以看到她的场景卡。

之后,珍妮写了这个场景的初稿。在某个时刻,鲁比顿悟了。

我终于有狗了。我登录推特,搜索鲁弗斯的信息,感到深深震惊;与诺拉找到的资料相比,它的粉丝又增长了一百万。这才两天。

字数限制是一百四十个字,但我只需要五个。“狗在我这里。”我写道。

等了一会儿没有收到回复,又等了一会儿,回复来了:“发私信给我。证明真假。”

我把报纸的头版放在地板上,挨着鲁弗斯,这样可以把日期拍进去,然后拍了一张照片,专门定制的项圈也拍了进去。拍完,我愣住了。我不知道怎样把手机上的照片传到推特上。我回到电脑旁。

“刚才拍了一张照片,还加进了今天的报纸。可是我不知道怎么上传。”我写道。

“你是在耍我吗?”

“没有。我真的不会上传。”

他手把手教我,收到照片之后,他打电话过来,就是我在电视和视频片段里听到的那个声音。

“好,”他说,“我们做个交易。”

我腿一软,坐到地板上,挨着鲁弗斯。“交易?你是说,赎金?”

托尼发出一个声音,像气球漏气,透着轻蔑。“不是要给你钱,”他说,“是给你狗。我想让你把狗带走。”

我在床角坐下,努力消化着这个新信息。我深吸了口气。“没听懂,”我说,“我不想要你的狗。它吵翻天,烦得要死。我真的一点都不想要你的狗。”

“问题是,我也不想要我的狗。”他说。

“什么?”

“人人都喜欢这只该死的狗,”托尼说,“他们希望我时时刻刻宠着它。实在……”他停顿了一下,然后压低了声音,“太离谱了。”

“它喜欢吃新鲜的有机肉类,对吗?”

“是啊,每天洗澡。我有个深爱的女朋友,但是她离开了我,因为她看到这只狗发出呜呜的声音,而我却说别管它。她说这句话证明我是个混蛋。”

我想笑,但是忍住了。“对呜呜声不管不问,不是什么大错。”

“我真的很爱那个女孩。”托尼说。

“人们为什么会爱狗呢?”我问,“人们对狗的痴迷真是荒诞可笑。他们对狗的爱,我完全不懂。”

“我懂,”他说,“我完全明白。狗不会伤害你,是你能得到的最有安全感的爱。”

我看着旁边在地板上打呼噜的鲁弗斯,想着医院里身受重伤的亨利,想到这些年我一定给他造成了深深的伤害。我总是与他保持着距离。现在突然觉得这是我做过的最残忍的事。为什么他还要留下来?我这么对他,为什么他还要容忍?

“不,它们会的,”我喃喃道,“它们会伤害你。它们总有一天会死去。”我双唇紧闭,眼泪顺着脸颊滚落。

“没错,那真是太恐怖了,”托尼说,“但我还是不想要这只狗。你是我摆脱噩梦的救星。”

我的心跳加速,想到遛狗公园里的警察和那些拿着手机的女孩。“你打算把危机转嫁给我?”

“不是我就是你,朋友。”

我都能想象到自己被抓起来扔进了监狱,别人写了我们那部剧的结局,我没能见到亨利最后一面。“等等,等等,我有个主意。”我说。其实我没有,我在拖延时间。

“说说看。”

“你得想办法结束这场关于鲁弗斯的闹剧。”

“是啊。”

“我知道如何设计戏剧结尾。”

“什么意思?”

“你知道《接踵而至》这部剧吗?”

“嗯,我知道。体育馆里每个人都在看。我听说一个编剧现在挣扎在生死边缘,另一个在苦苦构思最后一集的结局。”

我闭上眼睛,仿佛这样能把听到的真相屏蔽掉。“我就是。我就是那个编剧。苦苦构思结局的那个。”我说。

“不是吧?”

“是。”

“你在说真的?”

“当然。所以我刚才说,我知道一点设计结局的技巧。你需要的是一个人人都满意的结局。”

“我不太明白。”

“你说人们爱狗是因为不会被狗伤害。”

“是的。”

“所以你公开声明,鲁弗斯伤害了你。因为鲁弗斯,你失去了心爱的女孩。你向公众解释一下,自己不能继续做这只狗的主人了,因为你要把女孩的心赢回来。这样的话,谁会不喜欢呢?”

“她也许不喜欢。那个女孩,苏。”

“开玩笑吧?”我说,“她会喜欢的。”

沉默了一会儿。“我们不能把鲁弗斯送到宠物收容所,否则公众会讨伐我的。”

我注意到了,他说的是我们。“不,这正是你要做的。你把它送回到当初救它的地方,他们可以利用这个失而复得的明星,通过媒体免费提高曝光率,还可以举办见面会,安排拍照。也可以得到捐赠。因此这真是个慈善大礼——把一只成了明星的狗归还给宠物收容所。故事很精彩。”

“听起来很合乎情理。”他说。

“我打电话给《时代》周刊,”我说,“再联系电台和电视台,你打电话给宠物收容所。”

“到时候你不能出现。”他说,声音里透着一丝悲伤。

“人们看不到我跟你的狗在一起。”我说,“你可以过来,我们在停车场见面,到时候我把狗还给你。然后你参加新闻见面会,告诉大家小偷把狗还回来了。”

“没人会相信。”

“你读过欧·亨利吗?”

“哦,谁?”

“没听过?欧·亨利。短篇小说大师,生活在二十世纪初,美国人。你没读过《麦琪的礼物》?”

“完全没听说过。”

“他写过一个故事叫《红酋长的赎金》。一群人绑架了一位富有的银行家的儿子,结果发现这个孩子简直是个噩梦,最后他们付钱给银行家,求他把孩子接走。”

“你是说我的狗是个噩梦吗?”

“是的。无论谁绑架鲁弗斯都想要赎金,但可惜没人能忍受这个小东西。所以他们把它送回来了。也证明了你所说的,跟它一起生活有多辛苦。”

“这个主意我喜欢,”托尼说,然后,他不作声了,“如果苏拒绝了我怎么办?”

“那么你就开始约会,不会有狗碍手碍脚了。”

“女孩喜欢我,都是因为我有狗。”他说。

我摇摇头,虽然他看不到我。“女孩喜欢你,是因为她们觉得你爱那只狗。”

他笑了。“我知道,”他说,“说真的,这让我想骂人。我感觉自己在跟全世界说谎。所以我让自己跟着这只明星狗踏上了疯狂的生活轨道。我想如果满足鲁弗斯的全部要求,我会感到一些心理安慰。但是你不知道它到底要求什么。名气真是垃圾。”

“托尼,我很了解,”我说,“人们整天谈论我。但是没有一句是真的,而我拿他们一点办法都没有。”

“照这么说,你的创作没有卡壳?另一个人也没有在生死边缘?”

我笑了,这么长时间以来,第一次笑。“事实是,他生命垂危。他叫亨利,现在生命垂危。一想到没有他的日子,我就觉得生活无法继续。我的写作完全卡住了。事实上,我不知道怎么写这个结局才能对得起亨利和这个故事,才能让自己不被憋死。”

“你帮我想的那个结局挺好的。”他说。

“谢谢。”

“既然我们这么谈得来,我也有个秘密要说。事实上,我从没爱过那只狗。从来没有。我觉得苏连一英里外的牛粪味都闻得到。为了她,我不想浑身狗屎味。”

“你知道莎士比亚会怎么看苏吗?怎么评价她的所作所为吗?”

“我想不出来。”

“《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一场第三幕。‘不要把爱浪费在不珍惜它的人身上。’”突然间,我的脑海中全是亨利、亨利、亨利。他占据了我的全部头脑,整个宾馆的房间,甚至整个世界。“我觉得反过来说,也是对的,”我静静地说,“不要忽略会珍惜你的爱人。”

突然,我的一切难题都解开了。亨利爱我,是因为我爱两人合作写剧本的工作。尽管我不能回馈他的爱,但他依然对我不离不弃。他付出了真心,而我却站在一旁,任由它如流水一般从我的指缝间划过,因为我觉得如果把自己交给爱情,早晚会遭受巨大的伤痛。但时至今日,我感到前所未有的痛苦。我躲过了痛苦,却牺牲了快乐。

我就按照这样的思路写了结局。抛开所有悲剧的套路和自己最初的直观感受,我让朱丽叶活了下来。莎士比亚下令让她无法得到圆满结局,我来成全她。亨利可能永远不会知道了,至少在这个到处是愚人的人间舞台上不会知道了。但是我会实现他的夙愿。

托尼和我定好计划,把狗交还于他。我挂了电话,开始写作。

这是个非常震撼的场景。它提醒了我们,珍妮的意外新发现功不可没,如果珍妮没有看到杂志上的文章,她可能依然在苦苦思索。重点是,可能你也找到了一个非常符合心意的时刻,但下笔写时却只有寥寥几行——没关系。完全不必在意,因为这是写作的必经过程。或许你的顿悟时刻与珍妮的比起来略显单薄,但只要你的情节在恰当的时机点醒主人公,让他恍然大悟,同时,作为读者的我们也在你主人公的大脑中,那就成功了。随着写作的推进,你会不断地回到这个场景——每个场景,反反复复对它进行削减、补充或分层。在第12章和第14章,我们将看到珍妮如何逐一解决场景中的一些问题(关于托尼和鲁弗斯,鲁弗斯因何出名,以及如何连通小说的第三条轨道),你会了解在解答问题过程中如何深化场景的构建。但我们首先来看看为什么这个场景饱含张力。

为什么这个场景值得称赞

● 你注意到了吗?尽管这个场景围绕的是外部情节(鲁比和鲁弗斯),但真正的意义来自鲁比的内心活动:为什么她如此惧怕付出真心,为什么亨利不抛弃她?最终的驱动力是她内心的矛盾。

● 你注意到了吗?托尼和鲁比认同经营人际关系的风险,从根本上说,两人都受困于相同的难题。

● 你注意到了吗?两人处理人际关系这个难题的方式大相径庭。鲁比倾其一生回避,托尼却恰恰相反——努力与人交往,不允许自己患得患失、经不起打击。因此两人都可能从对方身上有所感悟。

● 你注意到了吗?当鲁比与托尼谈论鲁弗斯时,她在积极与脑海中的错误信念做斗争。这件事与狗无关,它反映的是与人交往的风险。

● 你注意到了吗?托尼的话接通了鲁比的第三条轨道,她开始反省自己如何看待他人(认为养狗的人都是傻瓜),具体来说,是反省她与亨利的关系(她意识到亨利不仅很了解她,而且义无反顾地接受了她)。

● 你注意到了吗?顿悟时刻一到,鲁比马上意识到该如何解决最棘手的外部情节难题,也知道了该如何改写剧本。

● 你注意到了吗?在解决托尼的难题时,不管是内部难题(受女孩青睐的真正原因)还是外部难题(如何摆脱鲁弗斯),鲁比也在解决自己的难题。

● 你注意到了吗?当鲁比说“我想让朱丽叶活下来”,她是在让剧中人物充分体会爱情的美妙,而这是鲁比一直回避的。

练练笔

首先,花一分钟回顾一下目前你对主人公的了解。重读你写的每一个场景,梳理主人公对每一个场景做出了什么判断;下一步他会采取什么行动;在此过程中哪些回忆将会翻涌而出,做好笔记。想象他被逼到墙角,无路可退,只能反击。或者,如果他能够选择不出手反击,务必确认他将为退缩付出代价,让他失去最珍视的某样东西。一般情况下,失去的是一个人最看重、最小心看护的东西:自尊。换句话说,你的主人公已经无路可走,要么现在绝地反击,要么葬身于此。

现在你已经为写场景卡做好了充分准备,接下来,写出主人公的顿悟时刻。如果你绞尽脑汁,依然不知如何下笔,也是情有可原的事。因为它没有对错之分,所以让人发怵。你的目标是把确定会发生的事情与预计会发生的事情结合起来,充分展开!也许会有不止一个版本。有时候,作者最初想创作主人公大难不死的结尾,最后却想让主人公万劫不复。不过,更常见的情况与之相反。但颇具讽刺意味的事实是,只有在你掌握了大量信息的前提下,才能放开手脚充分发挥。常言道,运气青睐有准备的人。


[1]美国女作家。

[2]美国的一种糖果品牌。

[3]出自《四个四重奏》。

[4]出自1939年的美国电影《绿野仙踪》。

[5]《绿野仙踪》作者。

声明:以上数据资料为会员整理分享上传,或转载自互联网,墨星写作网不对内容的原创性负责,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联系墨星进行删除。
AI写助师
上新和历史 墨星写作网VIP 引荐员计划
我的 客服
墨星企业微信客服

墨星官方微信客服

或打开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