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品从不完全依赖于背景,但是没有清晰的时间和地点必定是糟糕之作。
·小说背景应丰富多彩,符合想要叙述的故事。
·小说的两个基本构成要素:写作技巧、叙述风格。
·小说创作的三个方面:技巧(写作方法)、案例(作家作品节选)、语言(精挑细选每一个词语)。
·背景介绍方法一:提供地形地貌描写(真实描写地形地貌、地理位置)。让这片土地发挥重要作用,如同故事人物形象一样。案例:约翰·斯坦贝克《伊甸之东》。
·背景介绍方法二:使用错综复杂的描写。考虑目标群体:文学小说读者或是流行小说读者。文学小说读者更容易接受长篇幅的描写,主流或流行小说读者对故事情节更感兴趣。案例:唐·德里罗《地下世界》。
·背景介绍方法三:使用感官描写以吸引读者注意。案例:玛格丽特·乔治《埃及艳后回忆录》。
·文章基调(文章流露的态度和情感)将影响小说风格,很大程度上决定小说如何发展。案例:杰克·芬尼《夜中人》。
·对背景、人物及情节的巧妙描写需贯穿全文而不仅仅体现在开头。案例:安妮·普劳克斯《船讯》。
·在写作过程中向读者发出阅读邀请。故事情节、人物角色以及语言风格要生动形象,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案例:罗伯特·弗罗斯特《牧场》。
·优秀作家对待细节执着且细致。案例:莫利·卡拉汉《在巴黎的那个夏天》。
·放大看待每一件事时会发现林林总总的细节,超乎可用的范围。因此,以不同方式记录下来以备日后需要。
·在搜寻细节上花的时间越多,越有可能想出更多有趣、受用的细节。
·搜寻细节方法一:关注过去的时间和地点。以现在时态记录笔记,并使用感官描写。
·搜寻细节方法二:专注现在的场景。选择一个很久未去,或一点都不了解的地方,从而不会再受此前印象的影响。
·随身携带小笔记本。记录任何对写作有益的细节、对话、描写和布局。
·真实存在或臆想构造的地方,其地图、平面图、示意图能让你更清晰认识故事背景,从而更加真实地呈现给读者。
·电影、电视节目等,都是通过视觉图像和复杂细节来传递实用信息的资源。其他资源如报纸杂志、专栏作品和连环漫画都有助于故事发展情节。
·在搜寻细节时,时刻关注具有讽刺意味的事情。读者生活的世界充满讽刺,因此,他们也期待在故事中看到。
·在作家日志中记录:故事创意、偶然间听到的对话或为人物角色创造的对话、地点或场景的细节、其他作家的写作技巧,以及一切与小说创作有关的内容。
·一旦提高了观察技巧,并记录了所见所闻,你需要在脑海中创造一个故事会发生在此的小世界。若是它不存在于你的脑海中,也就不可能存在于读者心中。
·小说创作是一个耗时费力的工作,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尽你所能,利用一切写作工具和方法。
·形容词和副词,好比优秀作家们的调味品。调料过多或太少都会糟蹋一盘美食。反复斟酌每一个词语使其恰到好处。案例: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罗伯特·克雷明斯《一种回家的感觉》。
·标点符号就像指路牌,在小说中告诉读者何时暂停、继续、加速或结束。这要求你“倾听”你的故事。
·分散使用叹号以免削弱表达效果。案例:卢安·莱斯《完美夏天》。
·使用冒号为读者提供后文信息,可以是描写、阐述、观点或列举。案例:爱德华·拉瑟福德《伦敦》。
·使用分号和破折号使句子长度及结构灵活变化。案例:杰弗里·兰特《秋天里》、克莱尔·弗兰西斯《夜空》。
·使用圆括号,告诉读者故事外的信息。案例: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王,后,杰克》。
·将特定意象传达给读者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是向读者呈现一些类似的事物。
·隐喻和明喻是表达事物相似性的有效工具,可以经常使用,但是避免滥用或错用。案例:阿历克斯·黑利《根》、艾登·钱伯斯《来自无人地带的明信片》、肯·福莱特《边缘人的战争》。
·引用典故并让读者充分理解其寓意。案例:库尔特·冯内古特《猫的摇篮》、托尼·库什纳《天使在美国》、安妮·赖斯《肉体窃贼》。
·使用拟人手法,为读者勾勒一幅生动形象的视觉图画。案例:威廉·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安·帕克《从克劳森码头下潜》、J.K.罗琳《哈利·波特与火焰杯》。
·象征应该在故事中自然形成,而非刻意安排。案例:阿伦·艾尔金《恐惧——如影随形》。
·使用拟声词时要将其融入句子之中,以发挥最佳效果。避免单独使用拟声词并在其后添加叹号。案例:赞恩·格雷《紫艾草骑士》。
·反复可以,重复可不行。反复能够提供流畅的韵律节奏,创造强烈的画面感;而重复只是简单重复之前的内容。案例:约翰·格里森姆《露天看台》、威廉·盖伊《夜之州》。
·倒叙、故事背景和未来故事,都是构建背景和进行描写的很好方式。将读者的注意力从当前故事转移,关注其他时间和地点。案例:威廉·斯泰伦《苏菲的选择》、M. M.凯伊《远亭》。
·伏笔,给读者提供线索,让读者充满阅读兴趣的重要写作方法。案例:艾丽斯·西伯德《可爱的骨头》。
·读者容易厌倦相同的句式和一个接着一个的相同长度的段落。因此,调整句子长度和句式结构。案例:帕特里夏·康薇尔《波特墓园》、雪莉·迈登斯《托马斯》、D. E.史蒂文森《邦克小姐的书》。
·在挑选和使用写作工具时,一定要做到恰到好处。
·在小说创作中将呈现和叙述相结合,但是,呈现要多过叙述。案例:托妮·莫里森《秀拉》、井伏鳟二《黑雨》。
·在小说中,为读者呈现一些图像——关于场景或情感,让其与自身境遇相结合。最佳方式之一是通过描写呈现给读者,而不是叙述。案例:卡斯琳·坎博《宽恕之书》、查尔斯·弗雷泽《冷山》。
·有时,将呈现与叙述相结合是最佳的写作方式。案例:约翰·加德纳《格伦德尔》、雷·布拉德伯里《火星纪事》。
·不要重复叙述。
·何时呈现,何时叙述,都是一个直觉过程,你需要反复检验每一段文字或每一幅画面,考虑以其他方式表达效果是否会更好。
·故事或小说的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但最关键的是,有能力将读者带入故事之中。当传递了故事中许多事物的真实感受之后,读者才会真正融入其中。
·小说创作时应该要考虑目标读者。文学小说的读者通常更容易接受长篇幅的感官描写,从而更加清楚故事发生地点。流行小说的读者虽然也想要看到感官描写,但是他们更想要故事尽快完结。案例:威廉·霍延《呼吸之屋》、乔伊·菲尔丁《传言与谎言》。
·使用视觉描写的潜在危险是对其使用得太过频繁,而忽视了其他感官描写。
·在向读者呈现某事物时,采用一种此前他们未曾见过的方式。案例:科马克·麦卡锡《平原上的城市》、沃尔特·M.米勒《莱博维茨的赞歌》。
·注意不要过度使用不同寻常、出其不意的词语进行视觉描写。这些词语首次亮相会让人耳目一新,但是要避免再次使用。
·让读者发现故事中一些细微的差别。案例:威廉·马丁《科德角》。
·嗅觉是最怀旧的感官,因此,充分发挥其作用。它能够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记忆,借此象征某事,或描述一些难以言状的事情,又或者以此帮助构建背景。案例:戈尔·维达《华盛顿》、玛丽·尤曼丝《卡瑟伍德》、拉里·沃森《蒙大拿1948》、帕特里克·聚斯金德《香水》。
·当故事中发生一些事情时,帮助读者回想起这到底是何种感受,或者,若是读者没有过类似经历,你需要帮助他们营造一种“如果这样做会是什么感觉”的体验。案例:迪克·弗兰西斯《远射》、恰克·帕拉尼克《隐形怪物》。
·当有必要在小说中提到一些疼痛或痛苦时,你需要着重强调人物角色对疼痛的反应,而不是对疼痛的实际描述。
·有时,在进行触觉描写时,你并不会一直描写人物角色的感受,而是为读者营造一种你希望他们有所体验的感受。案例:芭芭拉·金索尔《毒木圣经》、罗恩·罗泽尔《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
·使用嗅觉描写可以引起读者对某一件事情的关注,以及在其脑海中塑造人物形象。案例:杰西卡·丹妮斯《热茶》(休斯敦纪事报,2003年1月第8期)、戈尔·维达《华盛顿》、欧文·斯通《痛苦与狂喜》。
·小说中描写一些并不美味的东西同样也能够构建背景。案例:特雷西·雪弗兰《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让故事人物对一种口味或是其他口味的偏爱在读者脑海中留下清晰的印象。
·让一直充斥于周围的声音在小说和故事中发挥作用。案例:路易斯·耶摩《森林之枪》。
·有时候强调声音的缺失效果是传递声音的最佳方式。案例:罗伯特·弗罗斯特《林边小驻》。
·优秀的作家会花大量的时间构思隐喻,尤其是在感官细节描写中。案例:罗伯特·佩恩·沃伦《国王的人马》。
·描写人物的最佳途径之一是让读者了解人物角色喜欢的音乐类型,甚至是最爱的歌曲。案例:詹姆斯·鲍德温《桑尼的蓝调》。
·使用听觉描写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创建故事悬念。案例:华莱士·斯泰格纳《穿越安全》。
·第六感,也就是直觉,能够很好地塑造人物和场景。案例:麦克唐纳《深蓝告别》、玛丽·海金斯·克拉克《依旧注视》。
·人物是读者心中的舞台演员。因此,作为作家,为人物角色注入生命是最重要的工作。
·直白的外貌描写是最普通的人物描写方式。案例:卡森·麦卡勒斯《一棵树·一块石·一片云》。
·人物描写的一种方式是外貌描写,可以借此表现人物性格和态度。案例:威廉·E.巴雷特《原野百合花》。
·拓展类比是人物描写的另一种方式。案例:弗兰纳里·奥康纳《善良的乡下人》。
·人物外貌描写可以简短直白,也可以长篇大论。案例:威廉·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戴维·韦斯特《大逃亡》。
·有时候简单叙述人物长相或行为,能够更有效展现人物形象。简洁偶尔胜过详尽。案例:安妮·拉莫特《变调少女心》。
·在描写中增添小趣闻,有助于推动整体故事的发展,为后文提供参考。案例:肯特·哈鲁夫《旷野之歌》。
·把现实人物写进故事是可行的,但也存在风险。因此,请谨慎使用。
·如果选择在故事中使用历史人物,请做好功课——关于此人生平纪事及生活年代。案例:沃尔特·F.墨菲《岩石之上》、赫尔曼·沃克《战争风云》。
·描写人物形象的另一种方式是让人物角色进行自我描写。案例:约翰·D.麦克唐纳《深蓝告别》。
·有时候让故事人物陷入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之中,或是与他们心目中的自己对比,都是很好的描写方式。案例:弗吉尼亚·伍尔芙《达洛卫夫人》、欧文·华莱士《第七个秘密》。
·人物角色的对话可能是小说中最强而有力的描写。案例:薇拉·凯瑟《大教主之死》、艾伦·德鲁里《华府千秋》、约翰·奥哈拉《认识自己》。
·在向读者传递人物角色或其处境前,你需要准确地知道人物角色的动机。案例:唐纳德·维斯雷克《东山再起》。
·呈现人物角色的情绪是有效的描写方式。案例:V. C.安德鲁斯《进入花园》、大卫·古特森《大山的东面》。
·现实生活中没有人是完美的,人物角色也不应该完美无缺。案例:帕特·康洛伊《霹雳上校》、贝蒂·史密斯《布鲁克林有棵树》。
·人物的身体缺陷并非只体现在外在形象上;身体缺陷有时是人物的动力,有时是阻力。案例:罗伯特·菲利普斯《夜花》。
·避免塑造老套人物形象,但是偶尔可利用读者脑海中预先已有的观念。案例:斯科特·菲茨杰拉德《阔少年》。
·只有了解小说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读者才能牢牢地将故事刻画在脑海中。
·背景的可靠性完全依赖于对背景的描写。案例:海明威《在异国》。
·将读者迅速带入背景之中的一种方式是为其提供一个更大的视角——一个宏观世界,或是鸟瞰视角。此方式依赖大量的细节描写。案例:约翰·斯坦贝克《月亮下去了》、罗恩·罗泽尔《天堂之窗》、史蒂芬·哈里根《阿拉莫之门》、桑顿·威尔德《我们的小镇》。
·另一种更为常见的将读者带入背景之中的方式是为读者创造一个微观世界,一个小世界。案例:菲利普·罗斯《鬼作家》。
·记住,让读者知道故事中特定时间下的天气状况。这一点在小说中至关重要,但也常常被忽视。案例:贝尔瓦·普兰《她父亲的房子》、威廉·马丁《哈佛码》。
·同样重要的是让读者了解故事发生的地点——对地点进行详尽描写并展现人物性格受到的影响。案例:亚瑟·柯南·道尔《斑点带子》。
·描写特定地点的天气状况和地形地貌时,请事先做好调查。
·小说背景是否贴合读者,并不取决于其是否切实可行,而是取决于如何在故事的上下文中建立可信度。让人物角色及其动机和行为驱动故事发展,而不是背景。
·谨防舒适区,在你所创建的背景下读者能够倍感舒适,但你的故事必须不断向前发展。
·框架式结构——将多件事情置于更大的情境或框架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表现手法之一。如果选择采用这种方式,确保将重点放在故事本身而不是框架上。
·优秀作品会让读者沉浸于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中。作家的工作则是将这些背景呈现在读者眼前。
·你将要讲述的故事会适用于不同的小说类型。
·正因为如此,你需要阅读不同类型的作品,做决定时不偏不倚。
·历史小说包括两方面:历史和小说。因此,你最好充分调查,确保历史事实的准确性。
·尽管历史小说的读者通常知道一些事件的进展,但是,故事人物肯定不了解相关事件。
·描写某个特定历史地点的一个方式是提供该地点的细节描写。案例:欧文·斯通《痛苦与狂喜》。
·另一种构建背景的方式是描写一些能够代表某个时间和地点的行为或事件。案例:科琳·麦卡洛《恺撒》。
·推理小说的背景和描写应该能够帮助建立悬疑的风格,以及提供伏笔。案例:凡·得·维特宁《缅因大屠杀》。
·在撰写科幻小说和奇幻小说时,你可以天马行空设置背景,但是最重要的是,故事人物应与生活在地球上的读者有一定关联。案例:艾萨克·阿西莫夫《基地》。
·西部小说的读者期待读到大量的动作画面并希望大部分场景是在户外。向读者呈现大量生动形象的描写,引发读者对美国西部粗犷豪放的风格的思考。案例:埃尔默·凯尔顿《乔·佩珀》。
·浪漫小说或故事的读者想要看到有关服装、装饰及人物的描写。案例:阿曼达·奎克《风流韵事》。
·在撰写恐怖、悬疑或惊悚小说时可以广埋伏笔,并重点描写人物角色恐惧和怀疑的心理。案例:斯蒂芬·金《塞伦的命运》。
·背景不应该只是故事的发生地点。背景应该能够影响人物角色、行为活动以及整体情节。案例:尤多拉·韦尔蒂《熟路》。
·利用背景和描写突出文章主题。案例:格雷格·托宾《秘密会议》、C. S.刘易斯《惊悦》。
·背景和描写也能够传递故事情感基调。
·让故事情感基调源自背景本身。案例:尼古拉斯·梅耶《百分之七溶液》。
·通过对人物行为的描写奠定故事发展基调。案例:达希尔·哈米特《马耳他之鹰》。
·利用背景和描写激化故事矛盾。案例:伊迪斯·沃顿《伊登·弗洛姆》。
·在小说中,第一印象像日常生活一样至关重要。因此,你必须在第一句话和第一段中巧妙运用写作技巧,塑造写作风格。案例:格雷戈里·马奎尔《魔法坏女巫:西方坏女巫的一生》。
·通常来说,为了让小说更加生动逼真,作者必须对一些真实事情进行调整。你可以对生活中的细节进行调整,放大、缩小或是改写,让它们更好地融入想要讲述的故事中。案例: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
·无论如何,在拟定标题时——源自《圣经》、诗歌、歌词、人物对话——请确保这个标题是最佳选择。标题,是读者对故事的初次品读。
·标题在构建背景中发挥了极大作用。
·第一句话的主要用途是能够让读者接着读第二句话,所以第一句话必须足够出彩,让人过目不忘。第一句话必须要引人注目,也许可以有一点古怪离奇,若它有几分神秘或是能够为下文埋下伏笔,也无伤大雅。案例:J. R. R.托尔金《护戒使者》、伊迪斯·沃顿《夏天》、杰弗里·阿切尔《同侪之首》、弗雷德里克·布什《间谍手册》。
·关于故事背景,区分“小场景”和“大背景”(不仅仅是指地点,还包括哲学思想及社会风气等其他方面)之间的不同点,能够让你更好地展开故事,确定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确定小说的故事和风格,最佳方式是将小说初稿打印出来,搁置一段时间,或是一晚上,再重新阅读。
·在省略内容时一定要反复琢磨并小心翼翼,正如写作时添加信息一样。任何不能直接推动小说发展的内容都是多余信息,需要删除。
·在小说中,一个场景中有两个人物——即使这是一个对话场景,也不应该有两个以上的对话提示词。
·与其在副词前使用对话提示词,不如将其体现在人物对话内容和行动中。
·唯一能够让人接受的是在人物对话或是极其口语化的叙事风格中使用俗语,并且不能过度使用。
·避免在简单陈述时使用修饰词。寻找不同的方式呈现人物、地点或场景的特点。
·避免重复使用词语或短语,虽然一些词语具有不同意思,但是听起来有几分相似。
·小说的读者并不想要上一堂课,他们想要听故事。同样,他们也并不想要“被灌输”。因此,避免说教和过分强调道德蕴意。
·避免使用被动语态。
·在撰写小说时,若是偏离轨道,或是舍弃文章中的一段或几页时,不要丢弃。不适用于这个故事的内容也许能在其他故事中发挥作用。
·为了描写而进行的描写实则冗长多余,毫无意义。故事中的任何细节都应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人物、地点或情节。时刻思考读者需要知道的内容,避免向其呈现无用的信息。
·有时候,最好的描写是不描写。案例:萨基《闯入者》。
·故事的创意来源由自己做主。但是,在构思故事时一定要考虑背景和描写,使之浑然一体。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将影响其他方面,比如人物、情节、情感、冲突及主题。
·确定写作创意后,在制订计划的过程中,脑海中必须时刻考虑背景和描写。思考想要在描写中强调的内容并记录笔记。
·一些对创作无比认真的作家会每天安排时间进行写作。在此期间不会做其他任何事情,比如制订计划、调查研究、修改编辑等。在这段神圣不可侵犯的时间内只进行写作。
·在写作过程中,利用辅助工具是十分必要的,比如地图、情节示意图、纲要、平面图、人物特征列表等。
·没有必要按照时间顺序撰写故事。可以从脑海中那幅最清晰可见的画面开始,“围绕”其写作。
·修改如同熔炉中的火焰,作品经过淬炼会越发光彩夺目。因此,安排足够的时间对作品进行修改以让它更加完美。
·试图通过读者的双眼阅读故事,此前,读者对其并不了解。
·在写作的早期阶段——从写作创意、写作计划到初次修改——你应该独立完成,不受他人影响。
·然后,从一些能够对小说手稿提出建设性意见的读者那里寻求帮助。一个你信任的忠实读者正是你需要的;参加当地的作家小组,定期讨论小说手稿不失为一个好主意。
·在创作过程中,不要考虑寻找代理商、出版社或是如何推销作品。全神贯注进行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