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星写作
  • 灵感词库
  • 诗词库
  • 医学库
  • 佛学库
  • 词典库
  • 文库
  • 百度
  • 微信
  • 抖音
  • 知乎
  • 百科
  • 翻译
专题资料收录
查阅

物品器具 中国瓦当

2017/7/13 15:10:364930 个作者有用

  中国瓦当

  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瓦件,是接近屋檐的最下一个筒瓦的瓦头,形状有半圆或圆形,表面多装饰有花纹或文字。它既有保护房屋椽子免受风雨侵蚀的实用功能,又有美化屋檐的装饰功能。瓦当不但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它的图案、文字有助于了解古人的历史渊源、习俗好尚,并对古代历史地理、思想意识的研究有相当的参考价值。正因如此,唐宋以来,瓦当已引起了好古者的重视,在唐宋文献中记载有当时人用瓦当做成砚台使用。

  如何识别瓦当真伪

  秦汉瓦当是重要文化遗产,宋代以来逐渐为世人所重,清代金石家着重研究上面的文字。近年收藏瓦当的风气越来越盛,战国秦汉瓦当的出土也越来越多,新品种瓦当不断出现,秦汉瓦当的市场价格也越来越高,瓦当原品越来越少,于是瓦当作伪也越来越多,水平越来越高。鉴别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文字和图像瓦当的市场价值高,收藏者多,而一般图案瓦当不受欢迎,所以伪品大多数是文字和动物等图形瓦当。见到这类希奇稀有的瓦当就要特别注意。

  2、假瓦当都是用黄土像烧砖一样做成,再涂上泥土,就像是出土的一样,一般市场上的贩子不会让买者清洗,因为一洗真相毕露。

  3、瓦当只是整个瓦的头部,所以真瓦当背面往往有长短不一的筒瓦残存,假瓦当便多无筒瓦残存。现在也出现有这方面作伪的,大多数十分拙劣,应该注意的有残断痕迹是否自然,简瓦背印下的布纹等。

  4、也有作伪者用真的图案瓦当,如较廉价的汉代云纹瓦当作伪,在种瓦当三五十元可得,而文字瓦要超过百元。方法是先将真瓦的图案铲去,再用水泥仔细模仿稀少的文字瓦当上的文字,制造完后再涂抹泥浆掩盖作旧。以便使得买家上当。鉴别方法是仔细分辩文字,作伪文字写法多有问题。还有就是洗去瓦当上的泥土,水泥和原汉代瓦当的呈色、质地差别就清楚了。

  下举3例。

  “齐园”瓦当,陕西咸阳北塬西汉高祖刘邦长陵21号陪葬墓附近出土,只见一品,直径16.1厘米,现存咸阳博物馆,或释“斋园”。伪瓦将真的汉代图案瓦当的图案铲去,再以水泥模仿文字,文字堆得较像。洗净后仔细观察,当面底部就见刀铲痕迹。

  “长生未央”是流行于西汉中期的重要瓦当品类。伪瓦以同期的云纹瓦铲去云纹后以水泥堆字而成。仔细观察,文字以外的瓦底尚有水泥沙粒残留,涂抹的泥浆与真瓦上包浆也不一样。

  “长乐未央”是将西汉晚期常见的,外圈饰网纹的云纹瓦当上云纹铲去,用水泥伪造了一品奇异的“长乐未央”瓦当。文字不对。

  汉代陶白虎纹瓦当

  汉陶白虎纹瓦当

  直径19.3cm。

  白虎是主管西方的神灵,与青龙、朱雀、玄武共同组成四神(也称四灵)。此瓦当外廓较宽,白虎依据圆瓦而呈弧形,蕴含气势,动感强烈,突出了老虎的威严。整体设计匀称,富于美感。

  瓦当为筒瓦之头,是中国古代建筑构件中的一种。因其有遮蔽檐头、阻止瓦片下滑的作用,故称“当”,有阻挡、遮挡之意。瓦当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兼具装饰作用。古人常以各种动物、植物、图案、文字等装饰当面。

  汉代汉画像砖

  《二桃杀三士》汉画像砖拓片

  《二桃杀三士》犹如视觉“麻辣烫”

  新野汉画像砖常常采用线面结合的手法,形象塑造大胆而夸张,抓取高潮性的瞬间状态,表现人物之间强烈的情感冲突,创造出如同视觉“麻辣烫”一样的作品,《二桃杀三士》便是如此。

  《二桃杀三士》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春秋时期齐景公身边的故事。齐景公身边有三个勇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晏婴认为他们是“危国之器”,建议齐景公杀了他们,齐景公很为难。晏婴出了一个点子,叫齐景公送他们三人两只桃子,让他们自己去比功劳,贡献大的可以吃桃子。齐景公照办了。

  公孙接首先表白自己的功劳大,拿了个桃。田开疆说他曾为齐景公打败敌人三军,也拿了个桃。古冶子不服,他说自己功劳最大,曾救了齐景公。“我最应该吃桃子,你们为啥不把桃放下?”古冶子越说越激动,抽剑准备拼搏。这块《二桃杀三士》汉画像砖,便抓取了这一紧张得令人窒息的瞬间。

  画面中的三个人,高足盘右侧站立着公孙接,他伸出手,取到了盘中一桃。高足盘左侧的田开疆,右手握剑,正伸出左手抓盘中的另一桃。田开疆的左侧站立着古冶子,他怒目相视,左手握剑鞘,右手做拔剑动作,正是一发千钧。

  画像砖上,对三个人的形象、动态和服饰都进行了大胆夸张的刻画,很好地突出了三个人慷慨暴烈的个性特点。

  三个人头部须发怒绽,像三丛茂密的荆棘。古冶子和田开疆是脸对着脸吵,嘴巴夸张到冲出脸的轮廓,像两个尖叫的小喇叭,人物性格的粗粝感,触手可及。

  “三士”故事是悲剧,三个人在争辩之后,公孙接、田开疆认为:“我俩功劳没有古冶子大,取桃不让是贪,再不去死更是无勇。”两人双双拔剑自刎。古冶子也后悔莫及:“他们俩已死,我独活是不仁;贬低别人,夸耀自己是不义;痛恨自己行为而不去死是无勇。”他也拔剑自杀了。明白结局,再来看这块砖,愈发感到其拙朴生动至极。

  汉代《斜索戏车》拓片

  《斜索戏车》汉画像砖拓片

  《斜索戏车》险象环生

  新野出土的一级文物《斜索戏车》汉画像砖,全国仅此一件。它的发现,还有一个故事。1980年,新野县城郊乡文化站文物专干老齐到该乡李湖村搞调查,见一农户院子里有许多汉代花纹砖,就在院子里转着看,一眼就看到堵鸡笼的那块砖,又大又厚,拿起来一看,发现上面图案很稀罕。农民说用它堵鸡笼已经一两年了,很好使。他最后给了农民七块钱,才将其拿了回来。

  这件汉砖孤品上反映的是险象环生的杂技表演场面,画面中共有两驾马车,前面马车上,面朝后站立一个艺伎,与蹲在后面马车横杆顶端—个小托盘上的艺伎共同拉起一根前低后高的斜索。在这条有巨大倾斜度的斜索上,一艺伎胸腰端正、头部前倾,口中衔着一个棍状物,双臂优美地摆动着,她的一条腿优雅地抬起、弯曲,另一条腿直立,身躯仅靠一只脚的脚尖支撑在斜索上,边舞动双臂,边向斜索上端攀登。她是整幅画面中的第一焦点。

  前车橦杆上端横置一木,横木右端上一艺伎双脚钩木、头朝下倒挂在横木上,她双臂伸展,左右手掌上各托一圆球,左手圆球上蹲一艺伎吹奏着乐器,姿态优美端庄;右手圆球上一艺伎随音乐翩翩起舞。这个倒挂托举者,成为画面上第二个焦点。

  画面上还有两个御手,前车御手凝神驾驶,后车御手却是一心二用:一边驾车,一边仰头注视斜索上的惊险。

  大秦龙兴化牟古圣瓦当

  制造年代: 十六国

  材料: 陶土

  规格: 直径17.5厘米

  收藏地: 陕西历史博物馆

  介绍

  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建筑材料。十六国时期,在工艺美术发展史上,上承两汉,下启隋唐,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十六国时期战乱不断,朝代更替频繁,“人人厌苦,家家思乱”,因此佛教兴盛,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反映在工艺美术上,与佛教有关的莲花、忍冬纹样盛行一时。砖瓦的烧造工艺更加纯熟,大型的拼镶砖画屡屡用在当时建筑装饰上。着名的“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砖画,用了200多块砖拼合而成。东晋十六国时期,带文字的瓦当改变了瓦当将圆面分割为四个扇形等分的通常作法,而是在凸起的瓦当圆芯两则设纵线,然后在纵线间瓦当圆芯上下各竖书一字,再在两纵线外圆芯左右各竖书一字,然后在两侧上下角各塑一凸出的乳钉装饰,在河北临漳邺北城遗址出土的十六国时瓦当,就是这种模式,铭文有“大赵万岁”、“富贵万岁”等,均为隶书体竖读,瓦当周有宽沿直径为14.5厘米。

  这块残缺的瓦当是十六国时期前秦的产品。前秦是氐族建立的政权,第三代前秦皇帝苻坚统一北方,攻取东晋西部地区,控制西域(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苻坚要求官吏从政规范,并开办儒学,发展经济。这件瓦当的文字称颂前秦盛大,功业如同古之圣人,应当是官府用瓦。瓦当中心保留两汉凸起的芯,以圆芯为中心有放射状线八条,每格中有一字,为“大秦龙兴化牟古圣”。边沿平而阔,形制规整,颇值得收藏。

  圣林的瓦当

  未到曲阜,心已激动,让颠簸的旅途多了一些想象的乐趣。到曲阜时已万家灯火,“三孔”圣迹都已闭门落销,那个夜晚因此辗转反侧,浮想联翩。好不容易捱到了天亮,捱到了姗姗来迟但自我介绍是孔子76代孙因而让我们肃然起敬的导游,于是一行人怀着朝拜的心情庄严肃穆地上路。

  转过几条街,看到曲阜城区一些傲岸而矜持的仿古建筑,仿佛就闻到了空气中弥漫的故纸堆一样古老的气息,让人在发思古之幽情的同时,沿且时时受到理性的压抑。在这种复杂的心境之下,我们先后到了孔府、孔庙,那威严的牌楼,森严的府邸,气象万千的殿堂,鳞次栉比的石碑,精美绝伦的石雕,甚至庄严的路径,历经几千年沧桑风雨,依然一派气宇轩昂,让人对中华民族至圣先师那万古流芳的节操,顿生五体投地的感慨。想想也真是,人家历代皇皇王朝真龙天子到此都得下马祭拜,咱们这等碌碌无为之草民怎能不诚惶诚恐,心怀忐忑。这样也好, 在下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不惑之年尚存这等敬畏之心,至少说明尚可造就。当下心中略有些欣慰,不必细说。

  却说到得孔林之时,正午的阳光一泻千里地照着,天高气爽,云淡风清,森森的古柏和萋萋的衰草掩映着大大小小数不清的陵墓与石碑,不由得让人产生人生易老天不假年的感叹。那些长眠地下一脉相承的伟大灵魂,与导游娓娓道来的神秘传说一道深入人心,把我们的脚步按捺得又轻又慢。一路走来,恨不得脚下长了眼睛,鞋底粘了海绵,以免哪一步不小心惊扰了咱们的至圣先师。可见咱凡夫俗子们走在圣地上是多么的不轻松,由此便愈加钦羡那神态自若口悬河的导游先生。其实也难怪,咱来拜谒人家祖宗,人家是圣人之后,心安理得也是情理之中,没什么好说的。心悦诚服地在导游的指引下,一行人分别在大成至圣先师陵墓前摄影留念,从此人生旅途中又多一份鞭策。

  阳光从参天古柏上筛下来,让我忽然发现阳光闪烁的泥土中,露出青灰色的一块瓦当。大喜过望,本想悄悄收起来放于囊中,想想实恐为大不敬,终于未敢造次。却好像怕被人看透了心思,心怀羞愧,绝尘而去。出得大门,就是商贾云集的大道,忽生奇想,两侧逶迤而去的千年古柏之下,杂草丛生的土地上,说不定掩藏着我的念想。于是就势拐向右侧,低了头细细寻去,期待着激动人心的情节会在下一刻出现。眼见得已到车水马龙的大路口了,奇迹竟然没有发生。急急得跑到另一侧搜寻,心中已然擂小鼓一样充满渴望与不安。路两旁那些摆摊刻印写生画像的艺术家们,看着我惶惶莫名的样子,多有些不屑,我且不顾,只管一路找去。天不负我,终于找到一小块半掩于泥土中的碎瓦当。我长舒一口气,双手捧起举向阳光普照的孔林牌坊,请导游先生为我按动快门,记下在下与圣林的这段缘分…

  常常看见那瓦当,常常忆及三孔圣迹,常常想起至圣先师墓碑前那种不敢苟且的心境,也便常常绝了一些非分的念头,善哉,善哉!

  “阳翟”瓦当

  前年夏令时节,禹州市区中心广场挖地基时,发掘出一批骨器、陶器,经多方考古论证,其中一枚残缺的瓦当破解了其文物的年代,而该瓦当也因其上罕见的文字内容而成为佐证禹州历史弥足珍贵的文物。

  该瓦当上制有“阳翟”二字,左青龙右白虎。青龙白虎图纹清晰、灵动、对称、隽永。书法家经鉴定甄别,认定该瓦当及所发掘文物为汉代遗物,并确认瓦当书法为缪篆。得出这些结论的原因是禹州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夏都、栎邑、阳翟、颍川、钧州、禹县等称谓。而称阳翟时是在战国时期周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5年)至西汉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历时204年。以后“阳翟”便为“颍川”所代替,战国时期各国文字不统一,经秦汉后才统一文字,并且小篆产生,而后缪篆成熟,此瓦当自然为西汉文物。该瓦当用“阳翟”作为书写内容,显然是在禹州称阳翟时所制。缪篆又称摹印、印篆,西汉司马迁《史记·皇帝本纪》列摹印为“秦书八体”之第五体。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列缪篆为“新莽六书”之第五体,谓“所以摹印也”。此体就小篆稍加变化,书体方整,以适应金石刀刻之需要。把用于玺印、一般印章之书体用于瓦当,书写吉祥词语是司空见惯的,但此瓦当的书写内容却极为罕见。可以说此瓦当因书法内容而成为极品。在诸多存世的瓦当中,用地名的还是凤毛麟角。

  据研究,“阳翟”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中原腹地的阳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夏都在古阳翟这块土地上建立,足以说明这里历史地理的位置显赫。二是阳翟二字本身就是和“长乐无极”、“长乐未央”、“国泰民安”、“千秋万岁”等一样的吉祥语。古“阳”字为山之南、水之北,“翟”字为长尾野鸡和做舞具用的野鸡之羽,也就是古装戏剧中的英武人物身后所佩戴的“雉鸡翎”。在古代当然是显示阳刚而华贵的意义,表示雄强、剽悍而富有生机活力,和正大光明、唯我独尊、威武雄壮、扬眉吐气意义接近。有了阳翟之意自然就有了“泰山石敢当”等辟邪祛凶的作用,也就成了吉瑞祥和之兆。此瓦当的艺术内涵丰富,成为存世瓦当中不可多得的极品,可作为古代文化符号,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建筑、民俗研究有不可替代的实物价值。

  青石的精灵瓦当

  一.起源及历史

  当时我国古代宫室房屋檐端的盖头瓦,俗称“筒瓦头”或“瓦头”。瓦当文字中有自名“当”者,例如:“蕲年宫当”、“兰池宫当”、“京师庾当”、“吴尹舍当”等。古人训“当”为“底”,因为陶瓦一块压一块,从屋脊一直排列到檐端,而带头的瓦正处在众瓦之底。瓦当的下面是椽头,当可以抵挡风吹、日晒、雨淋,保护椽头免受侵蚀,延长建筑寿命。所以,瓦当的名称很可能是由其所处的位置和作用而得来的。

  从代建筑用瓦始于夏代;可从考古资料看,殷商时期的宫室、宗庙一类大型建文献记载看,我国古筑还都是“茅茨土阶”,没见到有用瓦的痕迹,更不用说瓦当了。

  中国最早的瓦当集中发现于陕西扶风岐山周原遗址,这里是西周的发祥地,多为素面半圆形瓦当,个别的有重环纹半瓦当。到了战国时代,七雄争霸,各国所用的瓦当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但基本上是以图象瓦当为多如山东临淄齐故城出土的树木双兽纹半瓦当;河北易县燕下都出土的饕餮纹半瓦当;陕西凤翔秦都雍城出土的动物纹圆瓦当和咸阳出土的云纹、葵纹瓦当等,其中以秦动物纹瓦当最为杰出。秦代以后,云纹、葵纹瓦当流行了起来。进入汉代,瓦当在使用的广泛性和艺术性方面都臻至它的鼎盛时期。分布的地域极广。西汉瓦当除了变化多端的各式云纹瓦当外,西汉中期出现了瓦当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大类——文字瓦当,其直径多在15-18.5厘米之间,小的直径有13厘米,大的可达22厘米。文字少则1字,多则12字。依文字内容可分为宫苑、官署、祠墓、宅舍、吉语、纪事等几大类。文字的写法线条在刚柔、曲直、方圆、疏密、倚正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或方峭,或流美,浑然天成,令人叹为观止。西汉文字瓦当,字大而遒美,量多而变化无穷,实为西汉书法之珍贵遗存。图象瓦当已不是汉代瓦当的主流,但汉长安城一带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瓦当却是图象瓦当的压卷绝唱。四神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四神瓦当有几种不同的版别,构图雍容堂皇,制作精工细致,艺术水准极高。东汉以后,瓦当艺术走向衰落,伴随着佛教的传入,文字瓦当和图案瓦当逐渐衰落,莲花纹瓦当兴盛起来,还有少数的瓦。宋以后,瓦当艺术日落西山,完全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瓦和瓦当解决了屋顶防雨水问题,使我国古代建筑摆脱了“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在建筑史上,瓦和瓦当是我们祖先的一项了不起的独创性发明。

  而处于苏中的海安自然也少不了瓦当精致的身影,从各种古建筑中就可以窥见一斑。

  二.分类

  Ⅰ.质料

  从质料来分,瓦当可分为灰陶瓦当、琉璃瓦当、金属瓦当。灰陶瓦当在海安本地最为常见,它也是从西周到明清瓦当中最为常见的品种。琉璃瓦当是在泥质瓦坯上施釉烧制而成,到了唐代以后才出现的,在本地的近代建筑中较为常见。金属瓦当在海安似乎就很少见了。

  ←琉璃瓦当

  ←灰陶瓦当

  Ⅱ.形制

  就形制区分,瓦当有半圆形、圆形和大半圆形三种。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瓦当以圆形为主,但已经出现了圆形的。在秦汉时期,圆形瓦当占据主流,半圆形瓦当逐渐被淘汰,到东汉时终于绝迹。大半圆形的瓦当出现于秦代。

  所以在海安我们看到的几乎都是大半圆型和圆形。

  ←凤山广福寺的圆形瓦当。

  ←广福寺。大半圆与圆形交替。

  Ⅲ.纹饰

  就纹饰区分,瓦当可以分图案纹瓦当,图像纹瓦当和文字瓦当三大类。也有的将之分类为云纹瓦当、动物瓦当和文字瓦当。

  两汉时期盛行文字瓦当。瓦当文字数从一字至十二字不等,但目前尚未十一字瓦当。文字瓦当以四字者为最常见。东汉以后,文字瓦当日趋衰落;隋唐以后,文字瓦当已很罕见。所以这里就不做介绍了。

  接下来就对我们研究小组拍摄到的照片一一作下介绍。

  ①.“福”

  ②“寿”

  ③“禄”

  ④蝠

  ⑤鹿

  ⑥鲤鱼(跳龙门)

  ⑦虎脸

  ⑧莲花

  ⑨太极

  三.现状

  随着海安的城区建设的加快,不少旧城镇的民居都面临着拆迁的命运,中大街和西大街已经几乎全部拆迁,我们学校门口的东大街还保留着一丝古朴的气息。以下我摘自某位同样是海安人的博客里的一段话:

  记得某次世界模特大赛决赛在海安举行。当时外景拍摄里面就有在石板街上。高挑美丽的一群女子,站在雨后湿润泛光的青石板路上,摆出各式各样的造型,看过那套照片以后,我才注意起来,以前那些走过无数遍,也从来不曾多留意一分钟的石板路,竟也如此美丽,和这些妙龄女子如此相得益彰。是的,这里的建筑,虽说不上雕梁画栋,但也古朴端庄,情趣盎然。

  ……

  而我对它们的,是那些记忆:暴雨倾盆的傍晚,躲进小巷寻找遮雨屋檐;几岁的时候婶婶背着我和妹妹去巷子尽头的酒厂浴室洗澡;当年坐在初恋的车后,颠簸着穿过一条条小巷。

  这些青石的精灵不仅是历史文化的象征、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们也更是我们独特记忆的承载者。它们匍匐在屋檐上,在风吹雨打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秋,守护着如同海安小城般静谧安澈的青灰色的梦。如同扎根在瓦缝间的杂草般扎根在其中的海安的味道,是我们永远不能淡忘的海安的记忆,顾盼生姿的黑白的灵魂。

  晋北民间瓦当

  瓦当属于陶器类。陶器在我国的发展史可追溯到远古时代,火和熟食之后,陶器随后产生。人类早期最富革命性的创造莫过于陶器的发明,粘土变为陶器,标志着人类开始通过化学反应改变一种物质的形态。相对于粘土,陶器具有形状,并且致使粘土中铁的氧化物转化成了三价铁或二价铁,变成了一种全新的质地。作为建筑构件,瓦始于西周。半瓦当与瓦同时面世,战国晚期出现圆瓦当。半瓦当便是老百姓通常所说的板瓦上的滴水,专业术语称为仰当;圆瓦当乃筒瓦上的猫头,亦即覆当。

  晋北民间瓦当是一个独立的概念;地域以外的瓦当形态不在涉及范围以内,同时不包括地域以内存在的宫殿和寺庙瓦当。作为重要的建筑构件,瓦当的意义在于对瓦的实用性作更大程度上的强调和补充,装饰性能尚在其次,然而世人最看重瓦当之处恰是后者。惊人之至,瓦从诞生至今,规格、形状和内部结构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历代古瓦藏品便为实物可证。2003年底,考古工作者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13公里的秦阿房宫遗址距离前殿夯土台基南壁三米处,居然首次发掘出一片保存完整的秦宫铺瓦屋顶,板瓦及筒瓦的铺设与现在完全一致,至少可以证明约两千年来瓦的使用方法同样没有发生变化。如此一以贯之的保持和延续,是祖先的这项发明无以超越,还是后代太缺乏创造力了呢?与瓦相比,瓦当的情形更糟,非但没有达到超越和保留,反而倒退了。砖是瓦的同伴,早期画像砖图案,囊括了稼穑、狩猎、市井、宴乐等社会生活的种种风貌,瓦当图案不及画像砖。但是,早期瓦当依然决绝,素面瓦当除外,花纹、兽面纹均有,文字从一字到十几字不等,加上单线分割和圆圆的乳钉,繁缛或简约,精美之极。以晋北为例,大同平城故址出土的“富贵万岁”、“传祚无穷”瓦当(2003年和2004年大同市操场城街,新发现“皇魏万岁”瓦当、残当各一枚),字体介于隶楷之间,浑朴疏朗,轻弹有声,文物价值甚高,收藏家视为珍品。现在所能收集和见到的晋北民间瓦当,遑论美学品格制作工艺,最起码的要求首先就不过关,连结实都谈不上,去之少说当在千里万里之遥。

  小小瓦当,传递出的社会经济文化信息堪称充沛。谁都知道,瓦和瓦当的制作过程一定离不开模具。《礼记·礼运》中的“范金合土”,便是指利用模具制造砖瓦。模具与瓦当的关系,相当于母亲与孩子。模具系硬木雕刻而成,阴刻占多数,作者是心灵手巧的民间艺人,至少也是一个不错的木匠。模具胎生瓦当。卓越的瓦当必然出自非凡的模具。衡量模具重要的指标一是图案设计,二是雕工。现存的晋北民间仰当图案多为植物纹饰,1949年后出现五角星;覆当多系兽面纹,差不离皆是与猫面酷似的虎面纹。已知瓦当演变史显示,宋代以后兽面瓦当渐成霸主气候,没有理由要求一个地区的民间瓦当例外。可是不用仔细观察就可以得出结论,晋北现有民间瓦当图案构思上的雷同,不属于借鉴性质,大可归为集体想像力的贫乏,智慧与经验的苍白,审美水准的平庸和对于自然及生活的麻木。如果这些都不是,只能看成是对于瓦当的轻率或工作态度的不诚实了。至于雕刻工艺环节上的粗糙,更像是敷衍或应付,快要越出模具制作起码要求的疆界了。晋北民间瓦当历来如此,还是祖先的一门原本精湛的技艺后继乏人,导致失传?由于民间瓦当缺乏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品种作比较研究,难下结论。较之同一地域内其他带有艺术成分的手工制品,瓦当的艺术水准要低,甚至不及窗花、面塑一类速朽的小玩意儿。

  民居外观直接体现户主的贫富程度,瓦曾经属于奢华和梦想。只有板瓦铺排的单设瓦房已经不多,板瓦之上增添筒瓦,所谓双设瓦者,在晋北民间可谓凤毛麟角。有这样一个现象,即使是在凤毛麟角的双设瓦房上,通常都有几种图案决不相同的瓦当排列在一起,形成混乱的视觉效果,令人困惑不解。老民居一般开间不大,多为三米左右,以并排三间为一处民居计算,一处民居铺设板瓦、筒瓦各为四十八行至六十行样子,亦即共有仰当和覆当各四十八枚或六十枚。出于节约建房造价考虑,相当一部分民居房屋后檐用普通瓦代替带当瓦,姑且一律按前后檐均使用带当瓦合计,二者相加一处民居仰当、覆当总共不过二百余枚,何况实际上多数要小于这个数字。同一民居,瓦当何以变幻花样?原因其实并不复杂,显而易见,当初建房时启用了旧瓦。从破烂房屋上拆卸下的旧瓦,东拼西凑,形成了奇特的组合。在晋北民间寻访,一间房子上往往能找到几个不同种类的瓦当,从一个侧面泄露了晋北民众物质生活的实情和真相。

  但是,晋北民间瓦当并非一无是处。由于模具出自无名氏之手,看得出他们本不精通此道,属于赶鸭子上架性质,反而难得地显示出一种审美品质:一种随心所欲之美,一种毫无章法的外行之美,一种胡作非为之美,一种无意插柳柳成荫的歪打正着之美,一种部分成分上更接近于原始本真的美,一种变形走样因而具有了另类属性的、抽象的、超现实的、几乎是难以企及的、绝对不可复制的美……比如一个“猫头”,猫纹虎纹狮纹饕餮纹抑或什么纹无以区分,只知是一个兽面纹,可贵之处全蕴藏在无以区分之中。这样的瓦当,火气褪尽,沉淀饱含着浓郁的岁月沧桑,当然富有收藏玩赏乃至研究价值了。文人爱用瓦当制砚,置于书案,时时把玩,不失为一件雅事。晋北民间瓦当制砚断然不行,太粗糙易碎了。

  瓦当被誉为城市和村落的标形器,晋北民间瓦当因而便是晋北村落的标形器了。毫无疑问。

  瓦当源流浅说

  我国传统的木结构房屋,都是用瓦作屋顶,瓦当是房屋瓦顶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由于瓦的使用和延续时间长达4000多年,其纹饰反映了各个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对于研究古代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历代手工业和绘画雕塑以及书法艺术都是极其珍贵的资料;同时也是文物考古工作中判断遗址、墓葬年代的重要依据,所以很早以来我国金石学家就将瓦当作为搜集和研究的对象。

  瓦当属黏土烧制的硬陶,起其制法是以泥质灰陶先做成筒瓦坯体,再黏结堵头而成。瓦当的出现是我国建筑发展史上的重大成就。

  我国的瓦当始见于西周时期的建筑上,从西周沿用至今。日本,朝鲜的古代建筑上因受我国影响,也使用瓦当。

  西周的瓦当种类已不少,最大的每个长约50厘米,宽约30厘米,厚约1.5厘米。从筒瓦之大,可以想见西周房屋的宏阔气象。西周瓦当一般多为素面,少数装饰着简单的雷纹。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竞相兴建城郭,千丈之城和万家之邑到处可见。城邑的扩建促进了建筑陶瓷业的迅速发展。随着窑炉结构的改进和龙窑的出现,陶瓷的烧成温度显着提高,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的生产蓬勃发展。齐、楚、燕、韩、赵、魏诸国还大力推广应用印纹、刻划、暗花、堆贴等瓦当装饰工艺。燕齐等国多为半瓦当,燕国瓦当多见饕餮纹、双龙纹、双鸟纹等,齐国瓦当多见树木骑马纹,各种形态的云纹,楚韩赵魏等国瓦当多见云纹、奔鹿、玄鸟、豹纹和莲花纹、葵纹等。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出现了“维天降灵,延元万年,天下康宁”的12字瓦当和“长乐未央”,“与天无极”等吉祥语。有的瓦当上有10字形双线栏格,把瓦当文字划分为4部分,表现出古文字的形式美和对称装饰风格。文字瓦当按其内容可归纳为宫殿类、官署类、祠墓类和吉语类。秦代的瓦当边沿较狭,系窑工用手捏成,显得宽窄不匀,汉代瓦当的边缘轮廓较规整。汉代瓦当文字常见的有“与民世世”,“天地相方”,“永安中正”,“加(嘉)气始降”,“屯(纯)泽流施”,“道德顺序”等。神兽瓦当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纹饰代表了西汉后期造型雄强,气势逼人的最高水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建筑用陶瓷的生产规模很大,板瓦、筒瓦都刻有烧制的年代,窑主和工匠的姓氏文字。

  北魏时期的瓦当上印有“富贵万岁”,“传祚无穷”等介于楷隶之间的文字,也多为吉祥语。南北朝时,佛教美术对建筑陶瓷的影响很大,莲花是佛教艺术题材之一,此时期的瓦当纹饰中出现了象征清净圣洁的莲瓣图案和忍冬纹饰。

  隋代享国短暂,但隋末开凿的大运河对沟通南北经济起到了推动作用;交通发达,商业繁荣,促进了建筑陶瓷的发展,为唐宋建筑陶瓷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及五代时期,长江流域、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建筑物上,莲花纹饰已经成为瓦当上的常见纹饰,在此阶段,文字瓦当已经消失了。

  宋元之际,瓦当纹饰从莲花纹饰变为兽面纹饰,这类纹饰系从商周青铜器和古陶瓷的兽面纹饰演变而来。明清时期,宫殿和庙堂建筑上,开始使用蟠龙纹饰的瓦当。

  早在北宋,已经有学者开始收藏研究秦汉瓦当,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黄伯思《东观余论》两书记载,长安有人挖到秦武公羽阳宫瓦当10余枚,其中有一个铸有“羽阳千岁”文字。秦武公是春秋时人,可知“羽阳”系春秋时期的宫殿。一个瓦当,不但是一个时代的见证,也是一部实物典籍。“宫女如花满春殿,祗只唯有鹧鸪飞”,时过境迁,但见“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朝代更替,世事多变,令人感慨系之。到了清代,收藏及研究古代瓦当的人已经很多,还有不少人是着名学者。如程敦、钱玷、俞肇修、申兆定、毕沅、王昶、钱泳、孙星衍等。因瓦当实物十分珍贵,集藏难度较大,后来有人便转而收集古瓦当拓片,这虽然并非易事,但较之收集实物,算是简便多了。

  古代瓦当的价格一向很高,清乾隆(1736—1795)年间,秦汉瓦当一面可值白银10两;光绪末年,已涨至每面白银50两。民国年间,有的古玩商甚至专门从事古代瓦当的购销活动,秦汉瓦当一旦被视为古玩,价格便扶摇直上,于是便出现伪造品,或有旧瓦重刻古文字,致使家藏市售的古瓦当真赝纵横,着就需要认真地进行鉴别了。

  齐文化"名片":齐瓦当

  瓦当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用于顶檐上的建筑构件,即筒瓦顶端的下垂部分,其作用在于保护屋顶檐际的椽头,防止风雨侵蚀,同时起到美化建筑物的作用。瓦当最早见于西周,盛于战国秦汉,后一直为我国传统建筑所用。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割据,各国争相修建亭台楼榭,瓦当数量大增,并形成了各地不同的风格,如秦瓦当、洛阳瓦当、齐瓦当等。

  临淄是当时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繁荣的都市之一,遗留至今的瓦当资料十分丰富,其艺术风格独树一帜。齐瓦当采用经过筛选的黄土做坯,高温烧制,质地细密坚硬,色泽均匀,表里一致,呈灰或蓝灰色。齐瓦当的形制分半圆形和圆形两种,半圆形瓦当出现于春秋时期,流行于春秋战国至西汉早期,西汉中期以后逐渐被淘汰;圆瓦当出现于战国中期,较半瓦当稍晚一些,曾一度与半瓦当共同流行,东汉时期则完全取代了半瓦当。

  瓦当的考古价值和艺术价值在于它的装饰纹样。齐瓦当分素面瓦当、花纹瓦当和文字瓦当三种,纹样题材不但丰富,而且自成特色。花纹瓦当又可分为图案画、写实生活画和图案式生活画三类。图案画纹样有套叠空心三角纹、乳丁勾云纹、卷云纹、圆圈纹、山形纹等等,明显是受铜器纹饰影响而创作;写实生活画纹样有树木双马图、树木双骑图、树木双鸟图、树木双兽图、树木双蜥蜴图等等。这类图案均以树木为母题纹样,树木两旁配以飞禽走兽或骑马的猎人,构图讲究对称,形象生动逼真,充满了人世间的生活气息,展现了自然界的美好景色,是齐瓦当的最大特色所在;图案式生活画的题材也是取自自然景物,但却是以图案的方式来展现自然,比较抽象,如树木纹的树枝笔直且成双对称,这在自然界是没有的。太阳纹、云纹、箭纹及一些兽纹也常常采用写意的图案化表现方式。齐瓦当纹样题材所反映的内容既有现实也有神话传说,抽象与具体并存,在大量使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同时也喜欢融进一些浪漫主义的色彩。

  与花纹瓦当不同,文字瓦当则更加直接地反映了人们的思想与追求,齐瓦当所见文字有“天齐”、“千秋”、“千万”、“延年”、“千秋万岁”、“万岁未午”、“千秋未央”、“永奉无疆”、“千秋万岁安乐无极”等等。由于瓦当面积较小,多数是将文字分开印制,使用时排列成句,所以常见单字或二字的半圆瓦当,圆瓦当则多见四字。

  齐瓦当是齐文化的一个亮点,是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名片”。

  “甲天下”瓦当

  【名称】“甲天下”瓦当

  【类别】瓦当

  【年代】西汉

  【文物现状】 现藏故宫博物院

  【简介】

  “甲天下”瓦当,西汉,直径19.8cm。

  西汉瓦当,陶质。瓦当是建筑用材料,覆盖于宫殿、庙堂或其它房屋建筑顶部边缘,下垂一面朝外,故称“当”,有朝向之意。瓦当面通常为圆形,上有图案、文字,或二者并存,是研究图案、文字和建筑构件的重要实物。此件瓦当面上部为一马一鹿图案,左右并列,下部“甲天下”3字凸起,篆书体。“甲”作序数时为第一的代称,《文选·张衡〈西京赋〉》:“北阙甲第,当道直启”,李善注引薛综曰“甲,言第一也”。“甲天下”有显示地位之意。

  录文:甲天下。

  饕餮纹半瓦当

  制造年代: 战国

  材料: 陶土

  规格: 高9.8厘米,径19.8厘米

  介绍

  战国瓦当一般呈半圆形,上面有印模印的装饰花纹。主要有涡状纹、对鸟兽纹、树木纹、几何纹、星云纹、饕餮纹等。其中以河南洛阳、河北易县燕下都、山东齐临淄所出最有代表性。这块半瓦当出土于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燕下都是燕昭王时期修建的,是燕国通往齐、赵等国的咽喉要地,也是燕国南部的政治、经济、军事重镇。燕下都自1930年调查发掘以来,发现大大小小许多建筑遗存,都属于宫殿建筑群,其中有兽形陶水管印,印有华美纹饰的瓦当、半瓦当等,瓦当的花纹,多达30余种。还发现有一种巨型印花瓦当,长达1米,在山形中间饰有蝉纹,是这里最突出的作品。这些瓦当为研究燕国城市建设的规模、布局和建筑艺术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图中燕国饕餮纹半瓦当中的纹样借用了商周青铜器上的图形。饕餮是一种传说中的动物,相传它“有首无身,食入未咽,害及己身”。因此,器物上出现的这种怪兽均只有头部形象,战国半瓦当市场上偶也可以见到佳品,价格500~700元人民币不等。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古朴典雅的夔纹瓦当

  夔纹大瓦当也叫遮朽,1977年出土于秦始皇陵北面的建筑遗址中,大半圆形,高48厘米,径61厘米,背有袅残长32厘米。

  这座建筑遗址是秦始皇陵便殿。四组房子分布在东西向的一条直线上,其中一、三、四号遗址破坏严重,二号遗址较完整,这个建筑是很讲究的墙面用细泥抹光,地面处理很讲究,有的地面经过蘝打,坚实平整,有的用石灰石铺砌。遗址中出土的建筑材料,做工考究,质量上乘,用于镶地或铺贴壁面的大量青石板,有铁铺首、铁拴板、陶只尾、云纹瓦当、几何纹半瓦当。特别引人注目的就是一件直径达61厘米的夔纹大瓦当。之所以称之为"大瓦当",是因为这是迄今为止考古工作者发现的比较大的瓦当,虽然河北秦皇岛,辽宁的绥中秦宫殿遗址上也发现了类似的大瓦当,但直径都没有这个瓦当大。

  瓦当或称瓦挡,是我国古代建筑椽头袅瓦前端的遮挡,用以防止雨水,这口瓦当非常大,不是用于椽头,而是用于檩头,既防腐又用于装饰,在古代建筑中是非常重要的建筑材料。

  这口瓦当残简面饰粗绳纹,里有模布麻点纹,夔纹遒劲,刀法简炼,夔纹身躯屈曲转折,极度夸张,线条遒劲。凤身表面又以阴刻细线作细部装饰,突出了纹样的立体感。夔纹反复盘曲,除了形成自身的曲线美以外,同时使纹样间的空隙部位,形成美丽多样的空间,其制法是作出纹饰轮廓,再用平刀加以斜平浅浅的阴刻,阴阳分明,这种纹饰完全承袭了商周青铜器纹饰的传统作风,细观整个图案,确实给人以美的享受,是我国古代陶雕中出类拔萃的佳作。

  秦人好大喜功,"高台榭,美宫室",特别是秦始皇时期修建了众多的离宫别馆,有"关内三百,关外四百余"之称,着名的阿房宫,咸阳宫代表了秦代建筑水平,均规模宏大雄伟壮观。那么作为自己来建的建筑秦始皇陵园,其建筑也不逊于生前,目前在秦始皇陵园已发现众多的建筑遗址,如丽山卧宫遗址、鱼池建筑遗址、寝殿遗址、内外城遗址、阙楼遗址、秦俑坑建筑遗址、铜车马建筑遗址、防水堤遗址等。这些遗塌规模宏大,富丽堂皇,夔纹瓦当王的发现即是实证。只因后来项羽入关后,一把火烧了三月,辉煌的建筑化为焦土。

  概述秦汉瓦当书法

  白虎

  瓦当,又称筒瓦头,它是古代房屋筒瓦出檐一端的装饰品。瓦当的形状有圆的,也有半圆的,是筒瓦顶端下垂的部分, 一般称为筒瓦头. 瓦当的作用是用以蔽护屋檐, 其瓦筒部分则遮挡了两行板瓦之间的缝隙, 防止了屋面雨水渗漏, 增加了建筑物的牢固和美感.成为具有双重功能的珍宝。

  考古发现,瓦当起自战国时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 战国至秦汉统治者广筑宫室寝庙. 瓦当的使用达到了鼎盛时期.自清中期以来, 古代的瓦当被看成一种古董, 为人们竞相收藏。陕西是秦汉都城所在地, 出土瓦当数量之多, 居全国之首.

  瓦当的发展大体经过图象瓦当-----图案瓦当-----文字瓦当这样一个序列. 其中秦汉多为图象瓦当, 汉代以文字瓦当为大宗, 图案瓦当贯穿于秦汉两个时代.

  秦汉瓦当的研究,自宋代就已开始,如有欧阳修所箸的《集古录》。到了清乾隆年间朱枫把西安的瓦当编篡成书,叫作《秦汉瓦图记》,当是研究瓦当文字的最早专着。

  秦代的瓦当纹饰多样,有动物的,如:鹿纹、虎雁纹, 斗兽纹,双獾纹、四兽纹、夔纹、豹纹等;属于飞禽的有:凤纹、飞鸿纹等;有昆虫类的,如:蝉纹、蝴蝶纹等;也还有植物或其它纹样的,如:葵纹、燕树纹、蔓草纹、树纹、云纹等等。它们特点突出, 动物形体基本为粗轮廓的单耳双腿侧面像, 造形活泼舒展, 自由奔放, 风格写实, 构思均衡.

  在秦瓦当中,多为图案纹饰,文字的瓦当所占比例不大。我们见到的有:“飞鸿延年”,其中,“飞鸿”是形象纹饰,“延年”是两个文字。据考,此瓦为秦鸿台观宇用瓦;“羽阳万岁”、“永受嘉福”、“千秋万岁”, “永受嘉福”, “长生无极”皆为四字吉祥语瓦当,但也有多寡不同字数的,如《延年》、《千秋万岁与天无极》、《维天降灵延元万年天下康宁》等。文字瓦当中,也带有不同程度的图案性质,所以习惯上称为“字纹瓦当”。字纹瓦当上的字或纹,多数是凸起的,是经过模具成型再行烧制的。所使用的字体都是篆书。它们在结构上富于变化,字形的轮廓参差有致,用笔也十分讲究,方圆并施。在直径不足一尺的有限范围内,却能够做到疏中有密、密中有疏;左顾右盼之间,却毫无拘谨板滞之感。

  到了汉代,字纹瓦当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无论字体、结构、书风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新的笔趣、新的艺术意境。

  图案瓦当是图象瓦当的发展和变体. 图案艺术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只有对生活有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才能概括归纳出生动的图案形象来. 文字瓦当的遒美大气、舒卷自如,展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

  如今民间流存的秦汉瓦当现今价格从几十元到数千元不等,四灵瓦当中品相佳者在万元以上。当面及瓦身筒瓦都完整的秦汉瓦当十分罕见,精品拍卖价格可达十几万元。 瓦当本是建筑上的工艺装饰装潢,但是由于汉字书法的作用,使这一块块泥土熠然生辉,史学家、文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建筑学家以及考古工作者们,无不对它寄予极大的兴趣,它们身上所携带和保留的不仅仅是古老的时代气息,而是很丰富、很综合的宝贵财富。

  小束缚造就大自由—陈佐邦秦汉瓦当窥美

  今人多不识瓦当,是因为它的生命力在两汉勃兴后就日渐式微起来,而不如微雕艺术至今仍绽放着绚丽的花朵。后者一向是以纯艺术的形式散发幽香,而瓦当却是实用与艺术的结晶体。滥觞于战国的瓦当在古代是寻常的建筑材料,也因为它的寻常,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它为人们接受和喜爱的不同寻常。如果要探究这其中的原由,除了它固定上方的瓦片,遮掩行间的缝隙,蔽护房屋檐头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也有秦汉先民在这碗口大的面积上行云流水一样无羁的创作,使得一个个冰冷的砖质材料成了有着温暖血液和金石声音的艺术珍品。在几千年前的秦汉时代,老祖宗们脱离穴居的生活为时也不是太远,但他们建造家园,极尽美化之能事的本领却是神通万物思接千载般的神奇。他们无限的表现力精缩在了逼仄的空间上,他们或图或书,连臂踏歌的欢庆与宇宙洪荒的缥缈都从心灵深处纷至沓来,凝于笔端,运神于每一次看来都是不可思议的妙想。

  不久前,记者获悉在我省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学者家中,珍藏着两块经省考古所鉴定为汉代的瓦当,随即前往晤面相商,希望能不计笔者浅陋,示宝一观,幸得老人允诺,不仅将瓦当的来历说得清楚,对它的艺术价值讲得明白,而且还细数了湟源一个叫宗家沟的地方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令人感怀。

  读报参考

  瓦当是指屋顶筒瓦最下面一块垂下来的部分,有圆形和半圆形。它对建筑起到防护作用,同时又是一种装饰物。瓦当主要有图案纹和文字纹两种,既有欣赏价值又有文物考古价值,对于社会历史、建筑学、文字学和考古学的研究都有重要参考价值。瓦当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部分,对今天的雕刻、美术、金石、书法、文字等工作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正月里是新年,记者在此起彼伏的爆竹声中来到了天峻县文教局原局长陈佐邦先生的家,已是七十多岁高龄的陈老,身体不是很硬朗,但还是热情地接待了记者。它出示的第一块瓦当是在海西天峻县二郎洞附近发现的。1954年,陈老去二郎洞时,像往常一样住入洞中,遂想起了洞前围墙的有趣传说,传说围墙是由108块石头垒筑而成,但从里往外数是107块,从外往里数是108块。这一点让记者想起了嘉峪关城楼的那一块砖头,但不同的是,嘉峪关的砖头是精通九九算式之人的一次败笔,而青海二郎洞的石头却是建筑学家留给我们玩笑般的趣题。可惜陈老每次来去匆匆,没有数过,也没想到1958年因修建铁路围墙被拆,且充当了路基。1974年,陈老再次去遗址前凭吊时,意外发现了这块刻有“长乐未央”字样的瓦当,他立即前往省考古所,时任所长的卢耀光和他的同事着名岩画专家汤惠生共同鉴定为汉代瓦当。

  二郎洞附近的“长乐未央”和青海首次发现的建筑花砖

  “长乐未央”属于吉语性质文字瓦当,它是图案瓦当发展的必然结果,到西汉时期开始出现。如果说,图案瓦当表现得比较抽象的话,那么文字作为纹饰,则把当时人们的愿望,在建筑艺术中所反映的观念具体化了。秦代以前,瓦当的形制多为半圆,秦以后,渐渐演变为圆形,文字也是随形而就。秦汉印章与秦砖瓦当一样,俱是同一时期大化的写意。文字瓦当或属秦之小篆,或属汉之缪篆,它奇特的文字是受空间所限所给而决定的,可以想象,每一个瓦当文字处理的成型都是创作者冥思苦想和奇思妙想的产物,它让人联想起仓颉造字和李元昊时期西夏文字的创制,及至湖南江永的神秘女书,每一个文字的背后不知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呢。秀丽茵蓐、遒劲苍茂的瓦当文字,与秦世刻石,汉代碑文并美同风,得只字片纸而卓然成家。这些文字瓦当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秦汉时期的繁荣,同时也反映出人们普遍存在的祈求康乐、太平、安宁、富贵、长寿、幸福、祥瑞等观念。

  在青海,二郎洞的传说始终牵系着每一个人的心,而“长乐未央”瓦当的出现则告诉人们,至少在数千年前的秦汉时期,天峻地区就有人类居住过,那时候人类文明的种子已在西部大地上开花抽穗了。更值一提的是,在陈老得到“长乐未央”瓦当的不久之后,另一位在海西天峻地区文化部门工作的曹清景还在原址发现了一块花砖,经省考古所专家鉴定,自青海有考古史以来,这样的花砖还是第一次发现。秦汉时期,帝王将相筑宫室寝庙,瓦当的使用达到鼎盛,在青海海西二郎洞建筑学瓦当和花砖的出现,的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记者在省考古所采访时得知,瓦当在所里的存量也不多,而且今年二郎洞附近是考古的一个点,我们也期待着更多的秘密能在这一次的考古发掘中发现。

  湟源西南乡宗家沟“牡丹瓦当”和桦树皮经文的发现

  陈老珍藏的第二块瓦当是在湟源西南乡宗家沟(一说宋家沟)的地方发现的,陈老夫人的娘家就在这里。宗家沟有以“神仙洞”为首的诸多山洞,据当地人说共有108个洞。20世纪60年代,西北军区战备勘察地形时,发现了这些山洞,据说当时是道家修习的地方。这里也曾长期居住过一位道人,他平生酷爱根雕,一生制作了为数不少的各式根雕。他去世以后,因为当地人们的迷信思想,根雕被全部丢弃城洞外。108个洞中,神仙洞是最大的,传说文成公主进藏时,曾在此小憩。传说尚待考证,但这里有过道教人士的居住和存有藏传佛教的痕迹却是不争的事实。在神仙洞旁边另有一个形如桃子的山洞,因形状得名为桃儿洞,有一个放羊娃在这个洞中发现了许多由模具倒制的小佛像。其中一个佛像不慎打碎后,奇迹发生了,在这些小佛像的身体内,竟然藏着写着六字真言的桦树皮,经文舒畅秀丽,字迹清晰,用线细细缠裹,保存完好。

  这件事人人称奇。不久,大的发现又出现了,宗家沟人在修建引水工程时,发现了陈老手中的这块瓦当。图案瓦当与文字瓦当不同的是,它不属圆形,而是一朵娇艳欲滴的牡丹花形状,由此称为“牡丹瓦当”。匀齐均衡是这块瓦当图案构成的特点,这种结构使瓦当当面的空间非常生动、灵活,即富有生气又节奏感强烈,给人以庄重大方之感。从瓦当的发展来看,图案瓦当的出现要比文字瓦当早,也就是说比秦汉先民更早的战国祖先也曾在此伫留过。与“牡丹瓦当”同时发现的还有琉璃瓦、石棺等物。老人们所说的八座塔现已废弃,而塔基犹存。

  这些遗迹的发现,使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很久很久以前, 湟源西南乡宗家沟一带的经幡飘扬、香火远散、人声鼎沸和热闹繁华。只是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宗教人士、善男信女、村民妇孺愿意追寻上古时期先民的足迹来在此生活,又为什么留下这些生活的痕迹而远沓无踪?也许这就是先民们留给子孙们的谜题,他们生活在智慧里,我们因智慧而生存。

  汉代瓦当 美不胜收

  几年前,我在西安一家古玩店购得了一块瓦当,把玩数年,仍觉有滋有味,现在与藏友们分享。

  此瓦当直径为18厘米,最厚处3.7厘米,薄处厚2.5厘米。材质为陶,重量为1公斤。品相完好,包浆开门自然,古朴大方。瓦当上刻有几个字,内容是吉祥用语“千秋万岁”。这个“千”字,估计一般人不认识,百回千转,婀娜多姿,后面三个字繁字变简,篆法灵活。根据其形制和字体分析,我觉得应为西汉时期的文字瓦当。

  如今,收藏市场上的瓦当藏量较大,所以价位不是太高,但是品相好、内容佳、文字图案精美的瓦当也开始渐渐少了。

  瓦当,其实是一个“建筑材料”,粗俗之物。古代的能工巧匠,妙手把泥巴盘成了艺术品,花草、禽兽、吉语、俚语信手为之,在模具上雕刻好后再印到瓦头上,然后以高温烧制,就成为或飘逸或庄重的瓦当了。

  小知识

  秦砖汉瓦

  瓦当又称“瓦头”,呈圆形或半圆形,上面有图案或文字。瓦当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瓦件,是接近屋檐的最下一个筒瓦的瓦头,表面多装饰有花纹或文字。它既有保护房屋椽免受风雨侵蚀的实用功能,又有美化屋檐的装饰功能。人们常说的“秦砖汉瓦”,其中的“瓦”就是说的瓦当。

  中国的瓦当起源于西周,约在春秋晚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模式,早期的瓦当多为半圆形,主要纹饰为兽面纹,后来逐渐向卷云纹等其它纹饰发展。

  汉代是瓦当使用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瓦当做工精细,除了变化多端的云纹瓦当外,图象瓦当也至臻化境,当时长安城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瓦当是图象瓦当的绝唱,艺术水准极高。此外,汉朝还出现了瓦当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大类——文字瓦当,直径多在15-18.5厘米之间,文字少则1字,多则12字。

  瓦当欣赏

  "单于和亲"瓦当·汉

  瓦当上的"单于和亲"文字反映出汉匈和亲确实堪称当时的一件盛事。

  “汉并天下”瓦当 西汉 为汉高祖初建天下所造

  四神瓦当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面径16-19厘米,边轮宽2-2.1厘米

  1956年西安汉长城遗址出土 四神由来颇早。远古时期,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不理解,以为有动物能呼风唤雨,主宰宇宙,心中产生崇拜,部落奉为图腾。商代,人们把天空四方的星象组成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以后作为方位或地域概念。到汉代,四神也被视为武力的象征,并出现在宫殿装饰瓦当及铜镜上。四神瓦当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又有驱邪除恶,镇宅吉祥的含义。其造型考究,体现了工匠们的高度智慧和艺术才情。

  "万岁"瓦当·汉

  陕西西安汉长安城遗址采集,"万岁"为汉代通用吉祥语,表现了汉代人们对长寿永生的追求和愿望。

  泱茫无垠瓦当·汉

  当面四个扇形区间阳文篆书 "泱茫无垠"四字。字休流畅精妙,布局协调。"泱茫无垠"为汉代通用吉祥用语

  瓦当的收藏养护

  瓦当虽然是建筑的附件,但在它身上却凝聚和折射着特定历史阶段的思想、政治和民族信仰,是一个文化的载体。附着于瓦当表面的土锈(包浆)更体现出一种历史的沉积,尤为可贵。瓦当表面的土锈可以与青铜器之犭色和玉器之血、土浸相比美,显露着朴拙浑茫的朦胧美,我们可以从中感触到历史车轮的徐徐滚动。瓦当一旦失去了土锈这层“外衣”,裸露出新茬,便会显得索然无味。故此,对其保管应十分当心。要做到轻挪动、不碰撞、少摩挲外,尤其注意不要随便、大量制作拓片。

  古人没有摄影照像技术,对瓦当只能施以拓片法,用拓片进行流传。这是是出于技术的限制,只有如此而为之。今天,照像技术普及,照片的作用不可忽视,可以代替部分拓片。但是,拓片虽然不能完全反映出瓦当纹饰的细微之处,却可以把握瓦当的总体风韵,简洁概括,或呈墨黑,或呈朱红,亦别有一番古朴的意境,十分古雅可爱,此外,拓片周围空白的地方还可以用于题跋或写上一些相关的文字。因此,瓦当拓片在今天还是被藏家重视,是照片不能替代的。所以,照片是不能代替拓片的。然而,无论是擦拓,还是拍拓,或红或乌,都不能太泛。瓦当为泥质陶器,不比金石玉器质地坚硬细腻不易损,且能拓后清洗。瓦当易吸水,包浆易脱落。再者纸亦易渗漏,多拓会使瓦当呈“包公脸”或“关公脸”,面貌大受其损。如果强调拓片之效果非拓不可,也还是少拓为好,拓工亦当为高手。目前,不论是馆藏还是民藏,不应为商业利益所逐,泛拓瓦当,舍本逐末。尤其是那些孤品和珍品,更不能泛拓。

  古瓦当为历史遗存物,大部分为出土所得。出土后,瓦当表明有时存在泥土等附着物,很坚固。有些附着物甚至把整个瓦当包裹住了。在清理这些附着物时,要特别小心,不能损伤瓦面。在我国南方收藏瓦当,还要注意防潮。如果瓦当受潮,会出现许多霉点,使瓦当表明因腐蚀变色,影响藏品的品相,也使文物受损。


觉得这篇写作素材对您有用?您可以 ——

加入我的收藏 复制本文地址
墨星写作官方推荐

分类小说素材库

AI写助师
上新和历史 墨星写作网VIP 引荐员计划
我的 客服
墨星企业微信客服

墨星官方微信客服

或打开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