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星写作
  • 灵感词库
  • 诗词库
  • 医学库
  • 佛学库
  • 词典库
  • 文库
  • 百度
  • 微信
  • 抖音
  • 知乎
  • 百科
  • 翻译
写玄幻小说
查阅

功法秘籍 关于古代功法的介绍说明

2009/10/8 19:27:56150190 个作者有用

古代功法

古代功法指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到清朝末年的各种气功功法。

古代功法散见于古代的哲学、医学、道经佛经、史书、文学作品、武术等典籍之中。迄今为止,已明确的古代功法就有一千余种,这些功法大都经历了数千年的实践,在传习过程中又不断改进、完善,所以功法严谨,功效也可信。但是,由于功法比较复杂,最好在老师指点下习练,以防出偏时由老师及时纠正。

古代功法虽然丰富多彩,但基本可分为导引按桥跷、吐纳练息、存思观想、意守虚静。周天五大类。

导引按跷类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了两件重要的气功文献,其-就是绘制在丝帛上的《导引图》。其主人是汉代一位贵妇人,她不但生前习练导引,死后还要将导引图作为陪葬品带往阴间,可见她对导引术的痴迷程度。

导引按跷属于动功,是中华民族具有代表性和继承性的功法。

从导引和按跷的特点看,两者没有明显的区别,前者重在“摇肢体,动肢节”,后者则是推拿的古称。导引又称:“道引”或“宣导法”,相传为上古时代的气功养生家彭祖所创,是一种强身治病的方法。导引时配合“吹嘘呼吸,吐故纳新”,很受古代“养形之人”的喜爱,同时,也为医家所应用,道教产生后,吸收导引为修炼长生不死之躯的方法之一。此外,导引也为广大民间人士所喜爱。按跷出于《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央地区,地势平坦多湿,是自然界中物产最为丰富的地方。那里人们食物的种类很多,并不感觉烦劳。所以人们发生的疾患,多是瘘厥寒热等病。在治疗上,应该使用导引按跷。”“按与跷是推拿中的两种手法。唐代的王冰注释“按,谓仰按皮肉;跷,谓捷举手足”,也有人说,跷系指穴位。如《类经,论治类》说:“按,捏按也;跷,即阳跷,阴跷之义。盖谓推拿溪谷跷穴以除疾病也。”导引、按跷的原则要求动作舒缓,屈伸有节。

导引按跷在长期的发展中产生了许多功法,其中最著名的有五禽戏、人段锦、易筋经、二十四节气导引法,《养性延命录》导引法、天竺按摩法、五脏导引法,太清导引法,彭祖导引法,老子导引法、赤松子导引法、延年九转法、纯阳子兜肾功,宁先生导引法。十二段锦、十六段锦、逍遥子导引法、,四时颐养导引法、十二段动功、灵剑子导引法、子午导引法等。

儒家功

儒家功就是儒家的学者以及信徒修练的一种功法。关于儒家功的内容与方法,主要见于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和荀况的《荀子》等儒家经典著作中。

儒家功将正常的生活、道德修养和练功融合为一体,练功的目的是更积极地入世和更好地治国,不像佛家和道家那样为了出世,这是儒家功最突出的特点。《大学》中有明确记载:"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则格物,格物而后知至。"

儒家功如果按照佛家的看法,还没有脱离"我执"的束缚,但儒家练功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入世,所以这种功法本身就是对于绝对自由的一种约束。

儒家功和道家功、佛家功相比,非常简单,主要是以守静的心斋、坐忘为代表。孔子的弟子颜回曾经问他什么是心斋,孔子答道:"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神),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可以看出,孔子所主张的心斋是通过意念专一、呼吸细长、耳之不闻、唯心能觉,进而达到神气合一,进入清静纯一的境界。孔子认为心斋这种功法是修身的关键,不但可以使人不出户而知天下,还能使人延年益寿。有了这种认识,孔子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自己保持一种宁静豁达的心态。根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在63岁的时候,有两次被鲁国驱逐。在宋国时,司马桓砍倒大树对他进行恐吓威胁。后来到了卫国,又被错抓入狱。在陈国和蔡国之间,又被楚军包围,围困达七日之多,结果饿得弟子们有气无力,但孔子却毫不计较,"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孔子的意志力比一般人要强好多。

孟子在继承孔子守静的理论后,又进一步提出了内观养心养气的功法。孟子的功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求放心或存夜气。求放心就是把为外物迷惑的心收敛起来,养夜气是把人在子夜到清晨未与外界事物接交时的清明之气存养起来。孟子认为这是保养真气的好方法。第二阶段是思诚和养浩然之气。思诚就是悟道,至于养浩然之气,就是一种"至大至刚"的宇宙元气。

孔子和孟子之后,儒家的学者们基本上都继承了孔孟先圣的静坐功法。到了宋朝,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将静坐看做同读书、做学问同等重要的事。但是,儒家的静坐一直没有详细的理论和具体的功法,到了明朝时期,儒士高攀龙参考了程朱的理学思想,又吸取佛、道两家的功法精华,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了一整套的静坐理论。

关于静坐方法,高攀龙说:"静坐之法,不用一毫安排,只平平常,默默静坐。"所以,高攀龙的这种儒家静坐法,虽然很平淡朴实,但也是一种大众化的静坐法。

在孔子之后,儒家学者和弟子们在儒家功法方面都没有超过先圣孔子,其实,儒家的功法是一种为入世做准备,或者对强身健体起促进作用的功法。儒家功的目的并不是追求多高多深的功法和境界,而是静心养性,培养意志力和忍耐力。所以,就功法的优劣来说,儒家功或许在其他功之下,但在对世俗社会的影响方面,则是任何其他功法所无法比拟的。

道家功

道家功以道教典籍《道藏》所记述的功法为主,是道家学者和道教门徒习练的主要功法。在我国气功各个流派当中,道家功是最有民族特色的一种,是我国气功的优秀代表,也是唯一能和佛家功法相媲美的流派。

道家功把长生不老作为追求的主要目的,一般分为正一和全真两大派别。两大派别又分成许多小的宗派。两大派之外还有很多的小派别,各派在功理、功法方面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不管怎样,各派在修练功法时都是以炼养阴阳、性命双修作为第一要义,以返朴归真,天人合一作为最高境界,以延年益寿和长生不老作为追求的最终目的。

道家功以老子、庄子为祖师,《道德经》中明确提出:"虚其心,实其腹","专气致柔,能归婴儿乎"。于是后来道教创立后,便遵照这些理论创造了胎息法。到了唐朝,司马承帧提出了"存想",就是上存我之神、想我之身,以达到入静的境界。同时还要用意念导气运行进行修炼,这是以后"金液还丹"、"大小周天"等功法的创始阶段。

道家功的理论体系,没有佛教那么严谨,也不像佛教那样对气功名词、概念进行全面解释。还有,道家功理方面用隐语较多,致使许多名词的概念、含义混淆不清。从晋代之后,一些道教学家在进行理论改革时大量借鉴了佛教的功法理论,从而使道家功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道家功初期的功法比较简单,除可始祖老子创立并提倡的守一法之外,就是庄子创立的心斋、坐忘、踵息、吹嘘呼吸和熊经鸟伸之类的仿生导引功。

东汉末年道教成立后,出于宗教目的吸收了许多古老的养生术和"仙术",在总结各派气功的基础上创立了一些具有道教特色的功法后,道家低俗作品请删除熟起来,成为我国古代气功史上的一条主要流派。

在功法方面,道家功有守一、吐纳、导引、行气、存神、坐忘、心斋、还精、辟谷、踵息、胎息、内丹、太极拳、八卦掌等等,其中的守一、导引、胎息、存神、内丹最有代表性。

守一法:所谓守一,即指意守一处,是一种通过反观内省,达到调和形神的内修功夫。守一法始于先秦,〈〈道德经〉中有的"抱元守一"、〈〈庄子〉的"我守其一,以处其和","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这都是道家守一法的开始。

老子提出,守一可以有效地入静,入静又可以保养人体的真气,不但能使人长生,还能"体内达外",获取道的真谛,所以应该"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道教将老、庄奉为本教的始祖爷,同时也继承了道家守一法。在《太平经》中有明确的思想:"守一之法,为万神根本"。"人有一身,与精神常合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故圣人教其守一,言当守一身也。"《太平经》还指出,守一之法百日为小静,二百日为中静,三百日为大静,大静成功后"此神可睹"。

守一法虽然简单,却是道家意守功最基本的方法,后世一切以意守为主的功法,或多或少都包含了"守一"的基本内容。

内丹:在唐代以前,道教主要是以外丹来实现肉体的不死和飞升。唐代之后,外丹衰落而内丹逐渐兴起,炼气结丹成了道教教士主要修练功法以及追求的最高目标。

道教的内丹功把炼气结丹分为四个修炼阶段:A、筑基。即练好身体,达到精足、气满、神旺的"三全"境界,为炼丹创造基本的条件。B、炼精化气。即将精与气合炼而成气,达到"三归二"。C、炼气化神,即将气与神合炼,使气归神,达到"二归一"。D、炼神还虚,即"练一还无"达到与道合真的最高境界。道教传说内丹术练到这种境界,就能在体内产生形状大如鸡蛋、光辉灿烂的金丹。内丹功是道家功中最高级、最严谨的功法。

胎息:道家功中有很多注意呼吸锻炼的动静相兼的功法,其中胎息法就是道教教士们最喜欢习练的功法之一,从史料记载来看,许多著名道士都练过这种功。

胎息即闭息。相传道家的胎息功源于仿生龟息气功,到汉代才演变为胎息。《后汉书·王真传》中说:"悉能行胎息、胎食之方"。李贤的注说:"习闭气而吞之,名曰胎息,习嗽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胎息属于道家的密宗,是一种极缓慢而深沉的呼吸,所以也称为潜呼吸。因为这种功法的技术性非常强,所以没有师父传授是不能独自修炼的。据说胎息功练成之后"谓之大定",可以达到食气和辟谷的神奇境界。

佛家功

佛家功特别强调对心性的修炼,功法则以禅修为代表。在对气功流派进行对比时常有这样的特点总结:"儒家执中,道家守中,佛家守空",所以,"空"字集中体现了佛家功的特点。

佛家功在进行禅修时要求结跏趺坐,结跏趺坐又叫做"双盘",就是我们现在旅游时看到的佛像、菩萨像的打坐形式,即将左脚放在右腿上,右脚放在左腿上,或者相反也可以,但是两脚的脚心必须向上,我们一般人现在要做到有点难度。

打坐的方式主要有吉样式和降魔式两种。《慧琳音义》卷八中解释说:先用右趾押左股,再以左趾押右股。手也是左手在上,这叫做降魔坐。各禅宗流派都是用这种打坐方式。至于吉祥坐,就是先用左趾押右股,后用右趾押左股,让双脚掌仰于二股之上,手也是右押左,然后安仰在跏趺之上,叫做吉祥坐。在结跏趺坐时要求"闭目,以舌柱腭,定心令住,不使分散",此时一般用自然呼吸法,主要在于以此来调息调心、诱导入静,所以,佛家禅修重在求精神超脱,但不重视修命。

佛家功以修禅为本,不过,由于佛教的流派教多,所以功法也有很多区别。修禅一般分成小乘法和大乘法两种。小乘追求的是个人的自我解脱,把"灰身灭智",证得"阿罗汉"作为最高目标,修习时注重三十七道品的宗教道德修养。阿罗汉即罗汉,这是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其功法可以分为准备阶段、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神通六个阶段:

在准备阶段,主要是解决练功者身心方面的一些缺陷,以便为日后提高功力打好基础。用的方法叫做不净观法,主要包括四种:不净观、慈悲法、思维法、数息法,针对不同的对象区别对待使用。

其中数息法又分为数息、随息、止息、观息四个阶段。此法后来被天台宗发展成为六妙法门和止观法门,不净观具有较强的止念除欲功能,是一种很重要的入手功法。

初禅的目标是排除一切欲念而生"喜"。"喜"的出现是完成第二个阶段的标志。二禅的目的是除喜。除喜即能生"乐"。在佛教概念中,"乐"和"喜"不同,喜是从心里高兴,乐是浑身上下都高兴。乐的出现,标志着二禅的修习已经完成。

三禅修习的过程主要是除"乐",无所谓苦、无所谓乐的出现是完成三禅的标志。

四禅的修习目的是让不苦不乐即极乐境界的情绪完全稳定下来,实现完全的如如不动的静定。

四禅完成后便具备了神通、神变的基础。但要运用和发挥自如,还必须有一个较长的掌握、学习、提高的过程,即"十遍行"、"十遍行"即地遍、风遍、水遍、火遍、青遍、赤遍、灵遍、白遍、光明遍、限定虚空遍等十种功法。这种功法具有提高定力的特点,而定力至极时,参以某些意念就可以实现更高层次的神通。据说这种功法的功效很大,能显现各种功能,对开发智力作用很大。其实这就是一种排除杂念,提高记忆力的方式,并没有什么神奇的地方,我们常说的专心致志就是这种意思,不过佛教的功法更系统化一些。

大乘宣传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把成佛度世、建立佛国净土作为最高目标。在修习方面,大乘提倡以"六度"为主要内容的菩萨行。

六度,就是六种从生死此岸到达涅磐彼岸的方法或途径。包括1、布施;2、持戒;3、忍、4、精进;5、定;6、智慧。

"布施"是指施与他人财物、体力和智慧等,为他人造福成智而积累功德,直至解脱的一种修行办法。"持戒"指遵守一切佛教教义所允许的思想、言行,屏弃相反的行为。"忍"则指安于苦难和耻辱。"精进"指在修善断恶、去染转净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用功修炼。"定"指为获得佛教智慧或功德、神通而修习的心专一境的功法。"智慧"指以"假有性空"理论去观察一切现象的特殊观点和方法。

大乘佛教的教义比小乘的要求宽松,适合一般百姓接受、修炼,所以在我国古代的传播过程中被广大百姓以及封建统治者所接受,并形成了众多中国化的流派,如著名的天台宗、禅宗和密宗。在这些流派当中,修禅的方法也有了各自的突出特点:

五禽戏

五禽戏是汉代的著名神医华陀创立,是一种模仿五种动物动作和神态的功法。

模仿动物的功法早在汉代之前就有,如《庄子》中就有"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的记载。华佗的功绩在于将以前的功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组合成套路,通过口授身传进行传播,让大家强身健体。五禽戏开始并没有文字流传,到了南北朝时期,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用文字记录了下来。

五禽戏的内容主要包括虎戏、鹿戏、熊戏、猿戏、鸟戏。

虎戏:自然站式,俯身,两手按地,用力使身躯前耸并配合吸气。当前耸至极后稍停,然后身躯后缩并呼气,如此三次。继而两手先左后有向前挪动,同时两脚向后退移,以极力拉伸腰身,接着抬头面朝天,再低头向前平视。最后,如虎行般以四肢前爬七步,后退七步。

鹿戏:接上四肢着地势,吸气,头颈向左转、双目向右侧后视,当左转至极后稍停,呼气、头颈回转,当转至朝地时再吸气,并继续向右转,一如前法。如此左转三次,右转两次,最后回复如起势。然后,抬左腿向后挺伸,稍停后放下左腿,抬右腿如法挺伸。如此左腿后伸三次,右腿二次。

熊戏:仰卧式,两腿屈膝拱起,两脚离床面,两手抱膝下,头颈用力向上,使肩背离开床面,略停,先以左肩侧滚落床面,当左肩一触床面立即复头颈用力向上,肩离床面,略停后再以右肩侧滚落,复起。如此左右交替各七次,然后起身,两脚着床面成蹲式,两手分按同侧脚旁,接着如熊行走般,抬左脚和右手掌离床面。当左脚、右手掌回落后即抬起右脚和左手掌。如此左右交替,身躯亦随之左右摆动,片刻而止。

猿戏:择一牢固横竿,略高于自身,站立手指可触及高度,如猿攀物般以双手抓握横竿,使两脚悬空,作引体向上七次。接着先以左脚背勾住横竿、放下两手{头身随之向下倒悬,略停后换右脚如法勾竿倒悬,如此左右交替各七次。

鸟戏:自然站式。吸气时跷起左腿,两臂侧平举,扬起眉毛,鼓足气力,如鸟展翅欲飞状。呼气时,左腿回落地面,两臂回落腿侧。接着跷右腿如法操作。如此左右交替各七次,然后坐下。屈右腿,两手抱膝下,拉腿膝近胸,稍停后两手换抱左膝下如法操作,如此左右交替也七次,最后,两臂如鸟理翅般伸缩各七次。

五禽戏在练习时不宜太累,以出汗为标准,适可而止。


觉得这篇写作素材对您有用?您可以 ——

加入我的收藏 复制本文地址
墨星写作官方推荐

分类小说素材库

AI写助师
上新和历史 墨星写作网VIP 引荐员计划
我的 客服
墨星企业微信客服

墨星官方微信客服

或打开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