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星写作
  • 灵感词库
  • 诗词库
  • 医学库
  • 佛学库
  • 词典库
  • 文库
  • 百度
  • 微信
  • 抖音
  • 知乎
  • 百科
  • 翻译
写军事小说
查阅

军事战争 波斯文化区历史上著名军队集锦

2017/5/5 12:09:586120 个作者有用

  引用

  【不死军】不死军(Immortals)为阿契美尼德王朝的一支精锐部队,在整个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扩张期间,这支军队扮演着皇家卫队与常备军的双重身份。希罗多德将“不死军”描述为由海达尔尼斯将军率领的一支重装步兵部队,其人数恰好保持为10000人不变。他称任何战死、重伤或重病的士兵都会立即被一名新的成员取代,以此维持部队的人数与士气,因此得名为“不死军”。然而“不死军”这个名字仅出现在希罗多德的着作中。波斯方面的记载印证了确实存在一支数量不变的精锐部队,作为庞大而兵源复杂的波斯军队的主力和支柱,然而并未出现这支军队名为“不死军”的记载。向希罗多德提供消息来源的人可能是将古波斯语中的“Anusiya”(“伙伴”)与“Anausa”(“长生者”)弄混了。

  不死军的武器装备包括柳条盾、短矛、剑或长匕首、弓箭。他们在外袍里面穿有鳞甲。普通士兵的矛装饰有白银圆球,而为了区分军阶,军官的装饰则是黄金的。在军列后方配有篷车、骆驼与骡子,用以运送补给、以及为他们服务的侍妾和随从,还包括单独提供给这支部队享用的特殊食品。一般认为长生军所戴的头巾为古波斯的三重冕。其形制并不确定,但部分文献称其为可以拉下来遮住面部以阻挡风沙的头巾或毡帽。同时,不死军有时也和普通波斯士兵一样,戴着被称为提阿拉斯的软毡帽。保留下来的阿契美尼德时代的釉砖和浮雕显示长生军穿着精美的外袍、铁箍耳环与黄金首饰,但这些服装看上去像是仅在正式场合穿着的礼服。

  【波斯滚刀战车】在阿契美尼德王朝时代,骑兵的装具、组织与战术还不像后世那样完善,所以战车仍是战场上重要的突击力量,在战场上发挥相当重要的作用。

  色诺芬《长征记》中的一些片段,也记录了波斯战车的使用情况。

  卷1.7

  这时节,当部队集合整装待命时,希军计为一万零四百重甲步兵,两千五百轻盾,而居鲁士所部波军为十万,并有约二十辆滚刀战车。据报敌方为数一百二十万及二百辆滚刀战车,此外还有由阿尔塔泽西斯本人统带的六千名骑旅列阵在国王身前。国王军中有四员将领,各自统兵三十万人。他们是阿布罗考玛斯,蒂萨弗尼斯,戈布律亚斯和阿巴赛斯。但是上述兵力当中只有九十万同一百五十辆滚刀战车参加了战斗,因为阿布罗考玛斯从腓尼基前来,晚到了五天,未能交锋。以上这些是战前叛离大王的人带来的消息,战后由战俘所做的汇报也相同。

  【萨珊不死军】同阿契美尼德王朝类似,萨珊王朝也组建了不死军,巴列维语(中古波斯语,萨珊王朝时代的官方语言)称之为zhayedan。不过,与阿契美尼德王朝以步兵为主的不死军不同,萨珊不死军以骑兵为主。他们的任务是保护关键点,并且在重要时刻投入战斗。

  萨珊不死军装备弓箭、长枪、战马铠甲,同铁甲骑兵类似,不死军战士的臂甲和腿甲由金属环片组成,关节部位用札甲、锁子甲保护,同时颈部也得到了良好的保护。

  作为王朝的精锐部队,萨珊不死军有着一套比较完善的组织与编制,建制分为三级,按东方常见的10进制编成:

  1 基层建制为连或百人队(Vasht),约100人。

  2 基本编制为旗或千人队(Derafsh),约1000人

  3 最大编制为师或万人队(Gund),除了10个千人队,还包括攻城、辎重、侦查、通讯等兵种和夫役,约12000人。

  各个精锐或有功勋的千人队,都有自己的队徽,队徽也叫Derafsh,绣在千人队的战旗、军装等处,最着名的队徽或战旗(卡维战旗,Derafsh Kavian)。

  【阿斯瓦兰骑兵】针对马兹达克宗教运动,以及大贵族势力过大,中央集权不稳固的情况(帕提亚王朝时期的后遗症,王朝境内存在相当多的自治城市、半自治政权以及领主势力),萨珊君主库思老一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是镇压马兹达克运动,趁热打铁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封建化改革,目的在于强化中央集权,削弱地方贵族豪强势力。经过这次变革,王朝版图基本划分为四大部分,每部分由萨珊国王任命的一名斯帕赫贝德(spahbad)所治理。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库思老一世进行了重要的军事改革,一种新式的常备武装就产生了,这便是阿斯瓦兰骑兵(asavaran,savaran)。与此同时,军事指挥系统也被重组,从前全部王朝武装力量归于一个斯帕赫贝德指挥下,如今则分属四个斯帕赫贝德,并且每个斯帕赫贝德手下设置一副手马尔兹班(marzban)。

  这次改革还有一个意义便是形成了新的社会阶层——德赫干(Dihqan),这个新的阿斯瓦兰骑兵主要来自他们。以前所有大小贵族都有义务无偿地装备自己及其随从为王朝出征服兵役,但如今库思老一世开始向较贫穷的贵族发放装备,甚至付薪金让他们为王朝效劳。

  根据《欧云-阿赫巴》(伊本·古太白·迪奈维里)里一篇军事论文残片我们可得知,库思老一世要求士兵们每年必须接受检阅一次,防止其逃避兵役与保养好自己的装备。而其检阅军队时要求骑兵们携带以下装备:盔甲、护胸甲、头盔、护腿、护臂、马甲、长矛、小圆盾、剑、锤矛、战斧、三十支箭的箭筒、弓袋和两张弓,以及两根备用的弓弦。

  【“铁罐头”(铁甲骑兵)】这是我们最为熟悉的那种古波斯铁甲骑兵,古波斯语称之为Grivpanvar,可以泛指从米底王国到萨珊王朝时代,波斯所有的重甲骑兵。

  1971年,巴列维王朝阅兵仪式上的米底重骑兵

  在中亚西亚地区,最早进行重装骑兵实践的,当属米底人与斯基泰人,米底人在公元前8-7世纪的时候,培育出适合重装骑兵作战的马匹Nisaean Charger,即通常所说的尼萨战马,米底重骑兵在西亚也曾风行一时。同时期的一些斯基泰贵族骑兵,也为自己打造了全副的甲胄。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重甲骑兵开始成建制的投入战场,此后历经不断的改进与发展,到帕提亚王朝时期,一些尽可能接近当时防护极限的铁甲骑兵战士,不仅自己全身披上铁甲,马匹也要披上铁甲,全身上下只有眼睛外露。到萨珊王朝前期,在一些经济条件好的战士之中,这种配置还是很流行,同时对周边地区也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帕提亚铁甲骑兵

  防护能力最好的铁甲骑兵(前提:在他们经济能力之内)装备全身铁甲与戴面罩的头盔,手臂和腿部多由金属环片构成的环片甲保护,躯干则着札甲、鳞甲与锁子甲,主武器是骑枪(kontos),副武器有锤矛、剑、狼牙棒等。全身马甲。

  萨珊铁甲骑兵

  【斯基泰游牧骑兵】斯基泰是希腊人对他们的称呼,而波斯人对他们的称呼则是saka(塞克人)。斯基泰人公认是亚欧草原游牧民族的鼻祖,后世各游牧民族的军事风俗、文化、习惯等,大多由他们首创,并不断得到发扬。

  斯基泰人相当剽悍善战。公元前7世纪,斯基泰人曾对高加索、小亚细亚、亚美尼亚、米底以及亚述帝国大举入侵,威胁西亚近七十年,其骑兵驰骋于卡帕多细亚到米底、高加索到叙利亚之间,寻找掠夺物。公元前6世纪,在西亚称雄30多年的波斯帝国居鲁士大帝与斯基泰人的马萨盖特部落交锋,这个由托米丽斯女王统治的部落击败了波斯人,砍下了居鲁士大帝的头颅。居鲁士的后继者“铁血大帝”大流士一世也在对斯基泰人的战争中受挫。阿里安在《亚历山大远征记》一书中,叙述了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进军中亚时遇到了斯基泰人的顽强抵抗,亚历山大本人也被斯基泰人的箭射穿了腿。有些观点甚至认为,在这一次战斗中,亚历山大大帝的腿骨被斯基泰人的箭射的粉碎,从而不治身亡。

  斯基泰人很早就同波斯各王朝结成军事同盟关系(当然,也常常发生战争)。斯基泰战士有轻骑兵,也有重骑兵。他们以雇佣军的身份为波斯作战。在波斯军队序列之中,发挥重要作用。

  【德莱木重步兵】德莱木人(Daylami,又译为德拉米、戴拉曼)是波斯人的近亲,居住在里海南岸的吉兰、马赞德兰等地,是今天吉兰人与马赞德兰人的祖先。这些剽悍山民和农民组成的德莱木重步兵,是中东、近东最好的步兵。他们不仅争强好斗,还特别吃苦耐劳,能长时间作战,德莱木重步兵身穿锁甲,装备一面椭圆形盾牌,两三只短矛,既可以作为标枪投掷,也可以肉搏。近战武器为宽刃剑或者斧子、钉锤之类的破甲武器。他们的战术与罗马重步兵相似,且千年不变:先是肩并肩组成盾牌墙,向敌人缓缓逼近,到了投掷射程则投掷短矛。然后冲刺跑,挥舞刀剑或战斧或短矛进行肉搏,双尖矛是他们的特色武器。

  布韦希王朝标志图

  德莱木人从萨珊王朝时代起,就不断成为波斯军队中的一支重要力量。10世纪更是能量大爆发,945年,德莱木人贵族起兵,以重步兵为核心,杀入巴格达,建立布韦希王朝,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大的什叶派王朝,也是中东第一个以重步兵为主力建立的王朝。他们训练有素的步兵也经常挫败敌军。

  持矛作战的德莱木步兵

  【突厥语游牧骑兵】突厥人是6世纪出现在中亚的游牧民族,核心是一支来自咸海边的塞克人,最初是柔然的锻奴,后来不断强大,同乌揭、恹哒、康居、丁零、铁勒等各种游牧部落混合,在阿尔泰山建立突厥汗国。突厥人的军事力量以骑兵为主,突厥骑兵可以泛指突厥汗国、突骑施、葛逻禄、基马克、钦察—库曼、乌古斯等各种各样的突厥语政权武装,因为这一时期突厥语各部落还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哈萨克族、乌兹别克族等),同时数目繁多,又都说突厥语,所以以“突厥语人”的称呼概括。当然后世的土库曼、哈萨克、乌兹别克也可算入。分为两大类:轻装骑兵(牧民)与重甲骑兵(贵族),前者在数量上占据优势,后者在装备上占据优势。在汉文史书中,将突厥汗国的武装力量划分为“侍卫之士”、“控弦之士”与“拓羯”,也大致印证了轻装骑兵与重甲骑兵这两大类。

  突厥轻骑兵

  突厥很早便与波斯结成了军事同盟关系(但后来频频动干戈,所以说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由于各个突厥语民族骁勇,善战,忍耐力强,对补给的要求低,所以对于各个波斯王朝而言,他们同斯基泰雇佣军一样,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因此经常受波斯招募,在有报酬的前提下(生活必需品、金银珠宝、牧场的使用权等),以雇佣军身份参加各种战斗,但是纪律比较涣散。一些突厥游牧民借此途径转入定居生活。

  【古拉姆重骑兵】古拉姆,是中世纪中亚、西亚、南亚地区的一种军队,源于波斯语Ghulam,意为“经过军事训练的奴隶”,这是一种职业化的精锐军队,历史上的萨曼王朝、伽色尼王朝、喀喇汗王朝、塞尔柱王朝与花剌子模王朝等突厥—波斯帝国都曾组建过古拉姆部队。古拉姆一般又分为宫廷古拉姆和一般古拉姆。宫廷古拉姆负责保卫首都与中央政府,一般古拉姆则负责地方高官的安全。

  古拉姆体系的兴起与制度化,得利于突厥奴隶贸易的兴盛,这种贸易在萨曼王朝时代达到顶峰。甚至由这种贸易而进入萨曼王朝境内的突厥奴隶,形成了现代中亚乌兹别克人的源流。

  盛装的军事精英—古拉姆

  “古拉姆”的字面意思是“奴隶”,但在武功至上的伊朗和突厥国家社会地位非常之高。

  他们平素都穿丝绸,礼服更加锦绣斑斓。

  腰带上必下苦功,上档次的用黄金作底子,点缀诸色珍宝以示奢华。

  装备用真金白银装饰,有的认真雕琢后再镶嵌珠宝。

  据说出土过纯金锤头,估计挺锻炼臂力。

  总之一套行头处处放光彩,民脂民膏直接给穿到了身上。

  在萨曼王朝,近卫级别的古拉姆重骑兵装备厚重精良,是萨曼王朝最为引以为傲的战争机器之一。

  伽色尼王朝苏丹马赫穆德在入侵印 度时,调集了大批古拉姆骑兵。

  根据11世纪末的资料,伊朗萨曼王朝的古拉姆要培训7年。第5年可领硬头槌,第6年可领精致礼服。(相对与骑士的剑与锁甲)第7年就能戴上那顶编了银线的高档皮帽到军队里当尉官。这时毕业生的年纪可能才二十出头,前程必然一片光明。

  最具有战斗力的当属那些宫廷近卫古拉姆,他们装备当时最好的重型札甲、锁子甲、战马铠甲,以及弯刀、锤矛、斧、矛、弓箭等兵器。宫廷古拉姆通常作为一个整体作战,但有时,他们中的一部分被派去同正规军一起远征。在战场上,他们通常占据关键位置,被作为精锐力量使用。除了作战外参加各种典礼是他们的一项重要职责。

  花剌子模的古拉姆成员以钦察人居多。

  古拉姆骑兵参与过很多战争:萨曼王朝对突厥语游牧部落的战争;伽色尼王朝、古尔王朝入侵印 度 ;塞尔柱帝国扩张;抗击十字军东征;花剌子模的兴起以及抗击蒙古西征,等等。突厥语游牧骑兵、阿拉伯武士、拉杰普特刹帝利武士、印 度 战象兵、德莱木重步兵、拜占庭圣骑兵、十字军骑士以及蒙古骑兵,等等,都曾是他们的对手。

  一名塞尔柱突厥古拉姆骑兵。

  13世纪以后,古拉姆体系逐渐式微。在许多朝代都退出了作战部队的序列。不过由于这个词本身代指奴隶士兵,所以在很多资料中仍有记述,比如一些资料将波斯萨非王朝的Qullar也称为古拉姆,而另外一些资料,也将乌兹别克王朝的一些禁卫军仍称为古拉姆。

  除古拉姆之外,还有一些突厥裔雇佣兵(不在编制内)。

  古拉姆进行的一系列训练。虽然古拉姆晋升之路有一套程序要走,但也不排除主人偏爱某个古拉姆,从而使他们突破进阶程序,直接“跨越式”升官。

  【伊克塔骑兵】伊克塔骑兵是中世纪早期的一种封建骑兵,性质与后来大名鼎鼎的西帕希类似,不过并不如西帕希完善。

  一些萨珊王朝时代的社会阶层称号仍然保留,并纳入伊克塔土地制度之中,比如德赫干(Dihqan)。在伊克塔土地制度中,德赫干也是对占有大量土地的地主的称呼(有趣的事,在现代乌兹别克语、塔吉克语中,这个词的含义变成了农民)。

  喀喇汗王朝时代,伊克塔土地制度开始与军事挂钩。

  伊克塔制度成熟于萨曼王朝时期,但是萨曼王朝时期,伊克塔制度下的土地使用者并没有为王朝提供武装力量的义务(防止地方割据),萨曼王朝军队由古拉姆、常备军与志愿兵组成。萨曼王朝之后,喀喇汗王朝、伽色尼王朝、塞尔柱王朝与花剌子模王朝继承了伊克塔土地制度,这些突厥王朝虽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中央集权官僚制度,却也保留了浓厚的游牧公社与分封制、奴隶制残余。这些王朝将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与草原游牧分封文化相混合,规定伊克塔土地使用者有权利使用土地,有义务为中央服兵役或提供武装力量,但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同时也规定有军功者才能获取土地使用权,土地不可世袭。但是后来随着中央权力削弱、土地兼并等因素,越来越多的大地主将土地转为私有,地方割据日益严重。

  塞尔柱王朝有众多伊克塔封建骑兵,但是大地主、大官僚土地兼并的严重化,为塞尔柱末期地方割据埋下了隐患。

  【土库曼骑兵】土库曼人为突厥人的一支。他们最早和古乌兹别克人一样,是在波斯伊斯兰王朝服役的军人。所不同的是,他们仍保留部落组织,以雇佣军、藩属的身份为波斯萨曼王朝作战,而古乌兹别克人则转入定居生活,进入各个王公贵族的府邸内担任古拉姆(进了编制)。所以现代的土库曼人仍有部落组织,其中一些还是很古老的突厥部落。

  15世纪的土库曼重装骑兵与轻骑兵。

  现代的土库曼骑手

  作为突厥人的一个后裔,土库曼人继承了突厥人勇武、善战的性格特征,他们曾建立塞尔柱王朝、白羊王朝等在大伊朗地区强盛一时的王朝。同时,他们活跃在波斯萨非王朝、赞德王朝、阿夫沙尔王朝、卡扎尔王朝的军事序列之中。

  土库曼人建立的白羊王朝。

  【帖木儿骑兵】帖木儿骑兵以塔克罕(答剌罕)封建骑兵最为着名,这些突厥裔或突厥化的封建地主是帖木儿军队的核心,大量的游牧骑兵是他的大军中最好战的力量所在,此外定居的封建领主们以及城市管理者们也负责提供部队,城市民兵体系,即所谓的萨尔巴达尔民兵(sarbadars)也是帖木尔军中稳定而不可或缺的力量。

  帖木儿骑兵。

  根据一些记载帖木儿军队阅兵的资料,可以反映帖木儿军的盛况:每一部都高举着他们的牛尾或马尾旗接受检阅,帖木尔穿着全套礼服,带着镶嵌着红宝石,配有貂皮装饰的金冠参与仪式.每个士兵带着他们的长矛,锤矛,短刀,皮盾,弓和装有30支箭的箭袋参加阅兵.有的士兵配双刀,长的挂左边,短的挂右边,精锐重骑兵们配备全套战马护甲,有的还带着套索,这次大阅兵进行了两天,在一声铜鼓的敲打声中结束,最后所有参与者一起用突厥语大喊:“Surun!!(苏瑞,意为猛攻,冲锋)”作为结尾。

  细密画中的帖木儿骑兵。

  这张标志图其实不应该加上“乌兹别克”这四个字。

  【萨尔巴达尔】sarbadars是一个波斯语词汇,意为“头颅在绞刑架上”,最初是指反抗蒙古伊儿汗国,而在呼罗珊地区兴起的一个割据政权。这个政权后来被帖木儿王朝吞并,武装理所当然被帖木儿收编,并成为帖木儿军中不可缺少的一支力量。同时,这个词语的含义也不断深化、推广,后来泛指中亚地区所有非正规的民兵,以及一些封建地主武装。

  大割据时代。

  帖木儿军中的萨尔巴达尔。

  【乌兹别克骑兵】乌兹别克人为突厥人的一支。他们的一个源流可以追溯到萨曼王朝时期,为波斯卫戍河中地区、花剌子模地区、呼罗珊地区的古拉姆突厥奴隶兵,他们中有葛逻禄人、察赤人、乌古斯人、卡拉吉人、阿儿浑人、伊美克人、康里人、巴赫蒂亚尔人、钦察人等(所以说乌兹别克人是中亚最复杂的一个民族),这一拨各种各样的突厥语人已经定居化,在文化基础与生活方式上同波斯人、塔吉克人趋于接近,他们有时被称为“萨尔塔(sart)”,他们参与建立了伽色尼王朝、喀喇汗国、塞尔柱王朝、花剌子模王朝与帖木儿王朝;另一个源流则是那些仍保持游牧生活的突厥语部落,其中以钦察人居多,还有保加尔人、阿兰人等各色游牧民,这一拨人受到过蒙古人可汗的整合与统治,15世纪中后期—16世纪初期,他们在钦察人阿布尔海尔、昔班尼汗率领下建立乌兹别克汗国,并南下同定居萨尔塔混合,最终形成现代的乌兹别克人。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乌兹别克人=伊朗化的突厥人+说突厥语的塔吉克人。

  花剌子模—希瓦地区的乌兹别克骑手

  花剌子模地区的乌兹别克人,在各方面与土库曼人都很相似。

  各种骑兵是乌兹别克军队的主力。乌兹别克布哈拉汗国是中央集权王朝,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官僚机构,但仍保留了不少奴隶制、分封制与游牧社会的残余。这种相对复杂的社会政治结构,衍生出相对混合的军事组织结构。

  乌兹别克骑兵是个泛指,包括:

  1 非正规游牧骑兵(sarbadars)

  2 正规常备骑兵(askar)

  3 封建骑兵(sarbadars)

  4 近卫骑兵(ghulam)

  其中非正规游牧骑手由社会底层的农民与游牧民组成,性质与以往的突厥语游牧骑手类似,他们的数量也往往最多;常备骑兵(askar,阿沙克尔)由王朝官府,有相对统一的指挥、组织、训练、军饷与武器装备;封建骑兵由大大小小的地主与其附属的农民组成;近卫骑兵则是王朝中央的近卫军,这些人在有些资料中也被称为(g'ulom,ghulam,古拉姆),但他们与古拉姆的性质并不完全相同,近卫军的装备最为精良,当然,那些有权势的大官僚、大贵族也会组建自己的“近卫武装”。乌兹别克骑兵剽悍善战,在战斗中常常使用一种被称为“图鲁格马”的战术(精锐战士集中于两翼,配合中军以新月阵型包抄敌军)。但是在不少时候,他们并不敌更加凶悍野蛮的克孜勒巴什。

  《巴布尔回忆录》记录了一次战役中乌兹别克的战术。

  乌兹别克战士的武器有弓箭、长矛、刀、斧、锤矛与狼牙棒,装备与波斯骑兵、奥斯曼骑兵类似,有头巾盔、毛皮盔、锁子甲、链板甲、四镜甲等,《巴布尔回忆录》提到担任主攻任务的乌兹别克骑兵,“战士与战马与我们(巴布尔军队)一样披铠甲”。同时,他们活跃在萨非王朝、赞德王朝、阿夫沙尔王朝、卡扎尔王朝的军事序列之中。

  乌兹别克布哈拉王朝装备的铠甲

  作为中亚最大的定居化突厥人王朝。乌兹别克军也有相当多的步兵,但他们与其说是步兵,不如说是下马作战的骑兵,毕竟他们或多或少具有马背上战斗的本领,但是却缺乏步行战斗的技巧。(比如结阵、齐射、列队等近代步兵必备的要素)

  【克孜勒巴什(红帽军)】又翻译为奇兹尔巴什,名称来源于突厥语kyzylbash,qizilboshi,在突厥语中解释为红头,红帽,因为这支军事力量的将士都戴着红色的头巾与毡帽,有的时候将铠甲与马甲也涂成红色。成员来自各个突厥语民族,有土库曼人、阿塞拜疆人、阿夫沙尔人(多数观点认为他们属于土库曼人)、乌兹别克人等,其中以土库曼人居多,他们信奉什叶派中的异端派别,同伊斯兰教正统的逊尼派背道而驰。他们追随波斯皇室。

  红帽军战士。

  红帽军是天生的战士,具备严密的军事组织与分工,以骑兵为主,从轻装骑兵、中型骑兵到全副铠甲的具装骑兵都有。因为本身是一个军事化组织,加上他们剽悍、勇武的性格,使得他们的个人勇武、协同战术均胜西帕希骑兵与乌兹别克骑兵一筹。

  在波斯萨非王朝早期,红帽军是波斯帝国重要的军事支柱,他们同奥斯曼军队与乌兹别克军队血战,阻止了这两个突厥人封建帝国的入侵,但他们行事过于血腥、残忍,引起了不少人的反感与抵触(比如,他们将敌军头颅砍下来,挂在马具上耀武扬威),同时他们常常与波斯文官不合,在某种程度上也削弱了帝国的凝聚力。

  伊斯迈尔一世率领红帽军斩杀昔班尼汗。

  此外,他们也经常参与外国的战争,参与最多的要数巴布尔以及其后裔在南亚的战争,巴布尔、胡马雍等人在建立莫卧儿王朝政权时,得到过大量来自波斯的外援,不仅有甲胄、刀矛、火器、马匹,还有很多来自波斯的军事顾问。胡马雍身边的重要将领——巴伊拉姆汗,就是一位红帽军军官。

  红帽军重装骑兵在战斗。

  16世纪末期,阿拔斯大帝进行改革后,他们在波斯军事体系中退居次要地位,在波斯军队中的数量由80000裁撤到30000。但是到阿夫沙尔王朝时期,他们的重要性又曾提升,阿夫沙尔王朝本身与红帽军有着相当的渊源,王朝开国者纳迪尔沙对这些勇猛的战士青睐有加。卡扎尔王朝与他们也有相当的渊源。

  1971年,巴列维王朝阅兵出场的红帽军方阵。

  【萨菲波斯铁骑】萨菲铁骑就是泛指装备重甲的萨菲骑兵,他们之中,既包括突厥人军事组织——克孜勒巴什中的重装骑兵,也包括波斯人组成的常备重骑兵。地位高的波斯军人几乎从不充任步兵,也很少会采取下马作战的方式(除非是被打下马来),所以你不必惊讶于波斯军队几乎是清一色的骑兵,因为他们的军队就是以骑兵为基础的。

  萨菲波斯铁骑

  阿拔斯大帝在16世纪末期进行了改革,组建了一支新的定期支付薪水的骑兵——Qullar,人数有10000人,主要由高加索地区的切尔克斯、亚美尼亚、格鲁吉亚等民族组成,这批人在某些资料中也被称为“古拉姆”,但通常还是称为“王之密友”。

  波斯重甲骑兵的铠甲

  这些骑兵的装备同西帕希骑兵与乌兹别克骑兵类似。身穿链板甲,锁子甲,配有矛、合成弓和剑。他们可能还穿有鳞甲,并且他们也可能像印度人一样,穿着一种称为千钉甲(coat of a thousand eyes)的内垫丝绒,外覆金属泡钉并嵌有铁叶的罩衣。锁子甲外覆有板链甲提供额外防护——由四片镜甲构成的板甲,波斯语称为“Char Aina”,还有被称为Bazuband的臂铠——锁子甲一直延伸包住手掌,成为一个锁子甲连指手套,手腕处有夹板式环甲保护,前臂也配有铠甲保护,此外足部和膝盖都有铠甲保护。圆形盾牌的直径为24-30英寸,由钢或经过鞣制强韧处理的皮革做成,盾面上往往有四个圆形凸起装饰。辅助性武器包括钉头锤以及装在特制盒中的一对钢制尖头的短标枪(梭标)。坐骑可能也有皮质或金属制的护具,通常还饰有色彩鲜艳的布料。

  突厥—伊朗重装骑兵铠甲。

  【阿拔斯的常胜军】 为了对抗奥斯曼帝国与乌兹别克这两大强敌的威胁,同时为了制衡红帽军的势力,阿拔斯大帝对波斯的军事进行了相当深化的改革,最显着的一个特点就是新式军队的创建。他以高加索地区的切尔克斯人、亚美尼亚人、格鲁吉亚人等民族为主(他们多是战俘或者奴隶),以英国人、法国人为教官,编制了60000人的新式常备军,同时装备了火枪、火炮等火器装备,显然阿巴斯深受耶尼塞里新军的启发。

  欧洲人笔下的波斯长枪兵

  波斯细密画中的波斯火枪兵。

  阿拔斯大帝同时对波斯军队的近战步兵、火药部队、轻装骑兵、重装骑兵等各项兵种进行优化组合,大大提升了波斯军队的战斗力。到16世纪末期,波斯军队已经成为中亚西亚最具战斗力的军队,具备十分完善的军事体系与兵种配比。乌兹别克王朝缺乏优秀的步兵,所以在1597年被波斯打的惨败,从此一蹶不振。1603—1618年,波斯军多次击溃奥斯曼军队,收复了不少失地。

  【耶尼塞里】这个就不用多介绍了。奥斯曼帝国通过“德伍希尔迈”征集基督徒少年,组成的禁卫军部队。奥斯曼帝国最为重要的精锐步兵力量,15世纪以后逐渐装备火器。

  细密画中的苏丹禁卫军。

  德尔维希,波斯语Dervish,即伊斯兰教苏菲派苦行僧。从15世纪开始,一些战士与苏菲派神秘主义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苏丹禁卫军便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奥尔汗在创建禁卫军时,曾以一个被称为拜克塔什教团的思想作为精神指导,拜克塔什教团同纳格什班迪教团同源,源自亚萨维教团,由突厥苏菲派神秘主义者亚萨维创建。亚萨维对ysl教在突厥语民族中的普及起到过相当重要的作用,他在突厥语民族心目中的地位相当高。

  亚萨维陵墓,位于哈萨克斯坦turkestan市。这里被称为突厥人的耶路撒冷。

  亚萨维。

  【西帕希重骑兵】西帕希(Spahi)算是最广为人知的封建骑兵之一,其名来自于波斯语的“sepah”,意为“战士”、“军队”。西帕希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封建骑兵(也就是依赖地产维护,而不支薪的部队),其地位就相当于欧洲的骑士,不过有一点不同的地方,他们仅拥有土地使用权,而没有土地所有权,如果一个人要成为西帕希,只需在战场上立下战功,但他的后代不可世袭,他们与后起的耶尼塞里共同构成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常备主力军队,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两大军事支柱。由于奥斯曼土耳其人为游牧民族,因此早自塞尔柱土耳其时代,奥斯曼人便已经采取西帕希这种采邑骑兵的军事编组与制度。当时,奥斯曼人将所辖的国土画分为众多的采邑(迪立克,Dirlik),并将这些采邑分封给予王公大臣与有功兵士。"迪立克"又可根据采邑收入的多寡,分为三个不同的阶级。这些拥有"迪立克"的人(不论是何阶级),都有义务必须提供苏丹全副武装的骑兵,以为获得采邑的代价。随着奥斯曼人势力的扩张,"迪立克"制度也被推广到其新征服的领地上,而西帕希的人数也就越来越多,逐渐构成奥斯曼人的军事主力。当奥斯曼王公"闪电"巴耶塞特一世横扫小亚细亚各突厥公国时,便是依赖着这批军队。

  15世纪的西帕希骑兵。

  西帕希常以重装骑兵的形象出现。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资料将所有奥斯曼骑兵泛称为西帕希。

  1514年查尔德兰战役,西帕希与萨菲铁骑、红帽军战斗。

  【卡皮库鲁骑兵】全称为“卡皮库鲁苏瓦里勒里(Kapikulu Süvarileri 土耳其语)”,简称卡皮库鲁骑兵,名称在突厥语中解释为“国有奴隶”、“国家公仆”。有时也被称为卡皮库鲁西帕希,但是与西帕希不同,他们具有国家统一编制,武器装备与组织训练都很统一,其薪水也由中央发放。而西帕希骑兵则是领主骑兵,他们的薪水中央政府是不负责的,而是许以土地作为作战的报酬。

  卡皮库鲁重装骑兵。

  卡皮库鲁由六个分队组成,所以又被称为“阿鲁博鲁克哈尔基(Alti Bolük Halki),即六团之人的意思,其中,一,二分队被称为“乌鲁菲西扬(Ulufeciyan)”,三分队和四分队被称为“古里巴(Guerba)”,五分队被称为“西拉赫塔(Silahtars)”,六分队被称为“西帕希欧古兰(Sipahi oglan)”。六个分队的职责是不相同的,其中前四分队负责冲击敌人阵列的不同地方,而五、六分队,则列于苏丹的身侧,一般不会冲锋,是以静止的状态牵制敌方的运动。卡皮库鲁骑兵的总指挥和耶尼塞里的总指挥名字一样,被称为“阿加(Aga)”,而六个支队的指挥官都被称为“克特胡达耶里(Kethüda yeri)”。卡皮库鲁骑兵由于属于苏丹直属,只对苏丹负责,所以地位崇高,大部分士兵都希望成为其中的一员,不过这并不容易,首先必须是穆斯林,其次是必须精通各种武器,因为选拔严格,所以在苏莱曼一世时期,整个卡皮库鲁军队才6000人。他们多以重甲具装骑兵的形象出现。

  奥斯曼重装骑兵的武器与铠甲

  奥斯曼与萨法维波斯的对阵形势。

  【阿哈迪骑兵】莫卧儿王朝建立者为中亚察合台突厥人巴布尔,作为来自中亚的征服者,巴布尔的部队当然以骑兵见长。骑兵永远是莫卧儿军团的灵魂,也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在莫卧儿王朝的骑兵部队中,阿哈迪骑兵是最精锐的,也是装备武器最为精良的,在阿克吧大帝创制曼沙达尔制度后,他们中很多都取得了军官的品衔。阿克巴的精锐骑兵都处在一名高级贵族的统帅之下,并有自己独立的军饷官员。他们的任务包括担任帕迪沙的助手,传递重要的信件及守卫皇宫。精锐骑兵的薪水(及待遇)比最低级的军官要低,但却高于那些一般的骑马列兵。除了阿哈迪骑兵之外,莫卧儿王朝还拥有一系列起辅助作用的骑兵。

  阿哈迪骑兵装备锁子甲、四镜甲、千钉甲等防护性良好的甲胄,他们擅长使用弓箭、长矛、刀、斧等武器。马匹普遍披上马衣,或者马甲。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莫卧尔”是印度人对西北方信伊斯兰教人的泛称,并不是蒙兀儿,莫卧儿王朝对自己的称呼也不是“蒙兀儿”,而是“察合台”(混有蒙古血统的突厥贵族)。实际上巴布尔、胡马雍、阿克巴等人对蒙兀儿人的印象很不好,在《巴布尔回忆录》中可以体现出来。

  巴布尔与胡马雍两位君主是莫卧儿王朝的奠基者,他们在创建王朝的时候,与波斯结盟,得到过相当多的来自波斯的军事援助。莫卧儿王朝早期的肱骨之臣——巴伊拉姆汗,就是波斯萨非王朝派来的军官。

  一些具有南亚特色的铠甲。

  【纳迪尔沙兵团】纳迪尔沙是阿夫沙尔王朝的开国者,这位统治者与他所开创的王朝,都与红帽军有着相当深厚的渊源(阿夫沙尔人此前参加红帽军组织,阿夫沙尔王朝也被称为红头王朝)。纳迪尔沙具备过人的军事才能,他在任时,波斯版图进行了新一轮的大扩展,波斯集中强大的军事力量,先后击败周边的奥斯曼帝国,沙皇俄国,乌兹别克布哈拉汗国、希瓦汗国,阿富汗政权以及印度莫卧儿王朝,因为这些盖世武功,他被后世冠以“波斯的拿破仑”的美称。

  纳迪尔沙。

  阿夫沙尔王朝执旗手。

  纳迪尔沙的兵团,是集残暴、刚勇、纪律等因素于一体的综合体。兵团有波斯人、克孜勒巴什(红帽军)成员、塔吉克人、土库曼人、乌兹别克人、普什图人等各种民族的战士。红帽军为纳迪尔沙兵团的中流砥柱。纳迪尔沙也在自己军队的装备上下了不少功夫,为了适应军事发展潮流,他组建了使用火枪的军队。然而纳迪尔沙虽然善于战争,却不善于国家建设,所以阿夫沙尔王朝在他死后便局势动荡,并没有延续太长的时间。

  阿夫沙尔王朝骑兵。

  【阿富汗武士】阿富汗人(普什图人)是波斯东方一个相当剽悍的民族。不过,相对于西面的波斯,阿富汗倒是与南方的印度次大陆联系更密切。在伽色尼王朝、古尔王朝入侵印度的战争中,就有不少战士是阿富汗人,突厥语穆斯林在印度建立的德里苏丹国,这个帝国的统治支柱被称为“突厥—阿富汗40家族”,德里苏丹国的好几个王朝也是阿富汗人建立,可见阿富汗人在德里苏丹国社会中是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后来突厥贵族巴布尔南下印度,他的军队中也有相当数量的阿富汗士兵。18世纪中叶建立杜兰尼王朝,在鼎盛时期为伊斯兰世界第二大帝国,同时,阿富汗战士活跃在莫卧儿王朝、萨非王朝、阿夫沙尔王朝、卡扎尔王朝的军事序列之中。

  阿富汗杜兰尼王朝武士。

  【库尔德战士】同德莱木人类似,生活在库尔德斯坦地区的库尔德人也是一个相当剽悍、倔强的民族。库尔德战士在十字军东征时代大放异彩,他们为各个赞吉王朝等提供了大量的标枪兵、战斧兵、重骑兵,同时出了萨拉丁这样一位具有骑士精神的穆斯林君主,建立了阿尤布王朝。传统的库尔德社会是以部落为主要单位,其领袖称为舍赫(sheikh, 即酋长)或阿迦(aga, 即统帅),仍握有稳固的统治权。然而,非部落化进行得很快。库尔德战士也活跃在萨非王朝、阿夫沙尔王朝、卡扎尔王朝等波斯王朝的军事序列之中。

  【中亚—波斯女战士】中亚与波斯自古有女人骑马打仗的传统。自雅利安扩张开始,后世的塞克—斯基泰、波斯、萨尔玛特、月氏、乌揭、匈奴、乌孙、嚈哒、突厥等中亚游牧民族中出了一批又一批女战士,最着名的当属马萨格泰女王托米丽司,她们还成为周边民族史诗与传说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希腊神话中的“亚马逊女战士”的原型便是斯基泰女兵。而这些女战士的形象,也频频出现在中亚草原的石刻与古画中。萨珊王朝末年,有许多波斯妇女参军抵抗阿拉伯人的侵略;波斯塔吉克人的萨曼王朝建立之初,也有大量波斯女子参与痛殴阿拉伯、灭萨法尔、进攻喀喇汗的战争;喀喇汗、伽色尼、塞尔柱、花剌子模、帖木儿、哈萨克、乌兹别克等中亚突厥人王朝在龙兴之初,也都有很多女战士加入行伍,从军参战。

  新疆巴州的“美女石人”。

  构思的中古时期女战士。

  当然,女兵大规模投入战争,多是在战乱频发、社会动荡、不稳定的时代;或者是王朝建立之初,根基还不稳固,需要大量人力资源的投入。当王朝基础奠定,社会逐步稳定,走上了发展的正轨之后,女战士们多数也是跨下战马、卸下战甲,重新回到相夫教子的生活中(当然,还有少数)。

  托米丽司女王斩杀居鲁士。

  细密画中出现的女兵形象。

  【卡扎尔近代化军队】19世纪,随着西方国家的工业革命与各方面的近代化,波斯、奥斯曼、乌兹别克等东方老大中央集权封建帝国,与他们的差距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波斯作为老大封建帝国之一,也在各方面进行了近代化尝试。在军事上,卡扎尔王朝模仿欧式近代军队,创制了近代化的波斯新军。


觉得这篇写作素材对您有用?您可以 ——

加入我的收藏 复制本文地址
墨星写作官方推荐

分类小说素材库

AI写助师
上新和历史 墨星写作网VIP 引荐员计划
我的 客服
墨星企业微信客服

墨星官方微信客服

或打开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