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星写作
  • 灵感词库
  • 诗词库
  • 医学库
  • 佛学库
  • 词典库
  • 文库
  • 百度
  • 微信
  • 抖音
  • 知乎
  • 百科
  • 翻译
终极大全收录
查阅

中国古代礼仪称谓资料大全

2009/6/11 14:03:4425050 个作者有用

三禮:儒家經典《周禮》、《儀禮》、《禮記》的合稱。是考察儒家思想與戰國前制度器物的重要典籍。參見“周禮”、“儀禮”、“禮記”。


周禮:儒家經典三禮之一。是關於先秦職官與各種典章制度的書,漢初名《周官》。改稱《周禮》,約始於西漢末的劉歆。《周禮》屬古文經學。其作者、成書年代及真偽,自漢以來,就眾說紛紜。經清代以來學者的仔細研究,近人定為戰國時代的作品。《周禮》分《天官塚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六篇。其中《冬官》一篇,在漢初已佚,補以《考工記》。《考工記》也是先秦作品。《周禮》為考求古代的各種制度必備的書,對後世影響很大,最顯著的,如王莽改制、宇文泰改革官職、王安石變法,都以《周禮》為理論根據。《周禮》有漢鄭玄注和唐賈公彥疏。清孫詒讓作《周禮正義》八十六卷,是研究此書的佳本。


儀禮:儒家經典三禮之一。《史記.孔子世家》和《漢書.儒林傳》都說它是孔子採集周代殘留的禮而編成的書。原名《禮》,漢人以其所講為士所必習的禮節。稱之為《士禮》或《禮經》。到晉代,以所講為具體儀節,不是禮的意義,才稱之為《儀禮》。全書共十七篇,內容包括冠、婚、喪、祭、射、鄉、朝聘等方面的基本儀節,為歷代王朝制定禮制的重要依據。其中的《喪服篇》,更是一篇極為特殊的歷史文獻,它的關於“五服”制度的規定和親親、尊尊、長長、男女有別的精神,對後世的影響十分深遠。參見《禮記》。

禮記:儒家經典三禮之一,又名《小戴禮記》,原是解說《儀禮》的資料彙編。這種解說出於孔子弟子及其後學之手,到西漢有兩種輯本。戴德的輯本共八十五篇,現存三十九篇;戴聖的輯本有四十九篇。前者稱《大戴禮記》;後者稱《小戴禮記》。近代學者認為,今本《禮記》不完全是戴聖輯本的原貌。漢鄭玄給《禮記》做注,使它擺脫從屬於《儀禮》的地位而獨立城書。唐時《禮記》已被列為“大經”。到明朝,五經中的《禮》,已不是《儀禮》而是《禮記》。兩者的消長,其根本原因是《禮記》中的要言精義比起《儀禮》中的繁文縟節更有利於維護封建統治。今本《禮記》內容比較龐雜,有專記某項禮節的,如《奔喪》、《投壺》等篇;有專為說明《儀禮》的,如《冠義》、《昏義》等篇;有記所謂孔子的言論的,如《坊記》、《儒行》等篇。它反映了古代社會的倫理觀念、宗法制度、階級關係和儒家各派的思想等等。現在通行的本子是由鄭玄作注、孔穎達作疏的《十三經注疏》本。


五禮:古代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嘉禮的合稱。其說源于《周禮.大宗伯》。吉禮即祭祀之禮。古認為祭祀是“國之大事”,故列為五禮之首。祭祀對象有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風師雨師、社稷、五祀、五嶽、山林川澤以及四方百物等。凶禮不單指喪葬,也包括對天災人禍(如饑饉、水旱、戰敗、寇亂等)的哀悼。賓禮,指天子對諸侯的接見、各諸侯之間的聘問和會盟等等。軍禮,主要是指戰事和各諸侯可以擁有的兵力的規定。此外,田獵、建造城邑、劃定疆界等事也屬軍禮。嘉禮內容比較複雜,有飲食之禮、婚冠之禮、賓射之禮、饗燕之禮、脤膰之禮和賀慶之禮等。


九禮:古代的九處拜禮。據《周禮.春官.大祝》,它們是: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肅拜。前四種為正拜,即常用之拜。後五種依附於四種正拜。


頓首:九拜之一。即叩頭。古人席地而坐,姿勢和跪差不多,行頓首拜時,取跪姿,先拱手下至於地,然後引頭至地,就立即舉起。因為頭觸地的時間很短,只是略作停頓,所以叫頓首。《周禮.春官.大祝》注:“頓首拜,頭叩地也。”疏:“頓首者,為空首之時,引頭至地,首頓地即舉,故名頓首。”頓首是平輩之間的拜禮。李陵《答蘇武書》末尾稱“李陵頓首”,丘遲《與陳伯之書》末尾稱“丘遲頓首”,是其例。


稽首:九拜之一。用於臣子對君父。行禮方法與頓首同,區別在於要使頭在地上停留一段較長的時間。《周禮.春官.太祝》疏:“稽是稽留之義,頭至地多時,則為稽首也。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被俘囚禁的臣子)釁鼓(以血塗戰鼓來誓師,實謂殺戮),使歸就戮于秦(釋放回國之意)。”秦晉交兵,秦將孟明戰敗被俘,晉襄公放他回國,晉襄 公是國 君,所以孟明在謝罪時用稽首之禮。又《宣公二年》記載晉大夫士季向晉靈公進諫:“稽首而對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這也是臣子對 國 君行此大禮。參見“頓首”。


空首:九拜之一。行空首禮時,身體先取跪姿,然後拱手至地,接著引頭至手。所謂“空”,就是頭並沒有真正叩到地面上,而是懸在空中。空首又叫“拜手”。《周禮.春官.大祝》疏:“空首拜,頭至手。所謂拜手是也。”古書中常說的“拜”就是“拜手”的省稱。《論語.鄉黨》:“康子饋藥,拜而受之。”古人在行稽首、頓首禮時,一般要先行拜手禮。


肅拜:九拜之最輕者。《周禮.春官.大祝》注:“肅拜,但俯下手(俯身拱手下地),今時撎(揖)是也。”疏:“肅拜者,拜中最輕,唯軍中有此肅拜。婦人亦以肅拜為正。”軍中用肅拜禮,是因為將士披甲,不便於拜,所以《禮記.曲禮上》說:“介者不拜”。《左傳.成公十六年》記晉楚交兵,晉將卻至對楚君的使者“三肅使者而退”。這個“肅”,就是指的肅拜。《朱子語類》卷九一《禮》:“問:‘古者婦人以肅拜為正,何謂肅拜?’曰:‘兩膝跪地,手至地而頭不下為肅拜。’”


再拜:拜兩次。表示禮節隆重。《論語.鄉黨》:“問人於他邦,再拜而送之。”再拜之禮,用於平輩之間。如果臣對君,再拜之外,還要行稽首禮,所以古書中常見“再拜稽首”連文。如齊晉鞌之戰,晉大夫韓厥即將俘虜 齊 君,行的就是“再拜稽首”之禮《左傳.成公二年》。《禮記.玉藻》:“凡獻於君,皆再拜稽首送之。”北宋初書信結尾處常用“某再拜”,本為對尊長的敬詞,後來也常用于平交之間。司馬光《書儀》有此格式。


百拜:多拜的意思。《禮記.樂記》:“一獻之禮,賓主百拜。”注:“百拜以喻多。”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八《百拜》:“古人之拜,如今之鞠躬,故通計一席之間,賓主交拜,近至於百。若平禮止是一拜再拜,即人臣於君,亦止再拜。禮至末世而繁,自唐以下,即有四拜。今人書狀動稱百拜何也?”又說:“今人上父母書用百拜,亦為無理。天子止于五拜,而又安得百也?明知其不然而書之,此以偽事其親也。”


拱 :兩手合抱以表示敬意。《論語.微子》:“子路拱而立。”合抱,一般是左手在外,右手在內。如遇凶喪,則右手在外,左手在內。

揖 :拱手為禮。今雲“作揖”。這是賓主相見時的禮節。《公羊傳.僖公二年》:“獻公揖而進之。”注:“以手通指曰揖。”《說文》段玉裁注:“凡拱其手使關曰揖。”


長揖:比拜較輕的一種敬禮,用於略尊於己者。取站姿。相見時,站立,身略俯折,兩手合抱,重心而稍下移。《史記.酈生傳》:“沛公方倨床,使兩女子洗足,而見酈生。酈生入,則長揖不拜。”《晉書.王祥傳》:“及武帝為晉王,祥與荀往謁。謂祥曰:‘相王尊重,今便當拜也。’祥曰:‘相國誠為尊貴,然是魏之宰相。吾等魏之三公,公王相去,一階而已,安有天子三司而輒拜人者!’及人,遂拜,而祥獨長揖。”

坐 :古人席地而坐,姿勢是:兩膝著地,兩腳背朝下。臀部落在腳踵上。坐姿象跪,但有不同,主要是跪時身體要聳直,臀部不得落在腳踵上。


居 :古代一種較為省力的坐法,即蹲踞。姿勢是腳板著地,兩膝聳起,臀部向下而不貼地,和蹲一樣,所以《說文》說:“居,蹲也。”《論語.鄉黨》:“寢不屍,居不客。”意思是睡覺不象死屍一樣直躺著,平日坐的姿勢,也不象接見客人或者自己做客人一樣,把兩膝跪在席上。


箕踞:最不恭敬的一種坐法。姿勢是:臀部貼地,兩腿張開,平放而直伸,象箕一樣。《禮記.曲禮上》:“立毋跛,坐毋箕。”箕,即指箕踞。在他人面前箕踞是對對方的極不尊重。《史記.客列傳》:“(荊)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箕踞有時是不拘小節的表現。《世說新語.任誕》:“ 衛 君長為溫公長史,溫公甚善之,每率爾提酒脯就衛,箕踞相對彌日。”


跽 :跪時挺身直腰。這時身體似乎加長。故又叫“長跪”。跽是將要站立的準備姿勢,往往表示跽者將有所作為。《史記.項羽本紀》:“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按劍而跽是一種準備自衛的動作。又《范睢列傳》:“秦王跽而請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這個跽表示準備虛心聽取對方意見。至於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則是妻子一旦接到久別在外的丈夫的來信準備細讀以知其究竟。《日知錄》卷二十作《坐》:“古人之坐,皆以兩膝著席,有所敬,引身而起,則為長跪矣。”


席次:席位的次序。古代室內席次以東向(坐西面東)的最尊,其次是南向,再次是北向,最後西向。《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武安侯)嘗召客飲,坐其兄蓋侯南鄉(向),自坐東鄉,以為漢相尊,不可以兄故橈。”蓋侯是武安侯之兄,按禮應東向坐,居首席,但武安侯不講這種家禮,以為自己是漢相,官最高,就自居首席。《史記.項羽本紀》:“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鄉坐,亞父南鄉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鄉坐,張良西向侍。”劉邦是客人,本就居首席,東向坐,但項羽自己東向坐,自己的謀士范增南向坐,使劉邦北向坐,這樣,劉邦受到的禮遇就比作為陪客的范增也不如。張良是劉邦的部下。只能西向侍坐。項伯是項羽的叔叔,但項羽是主帥,不能把首席讓給項伯,只好讓他跟自己同坐。鴻門宴上座次的安排是主客位置顛倒,反映了項羽的自尊自大和對劉邦的輕侮。堂上席次與此不同,以朝南為尊。參見宮門“堂”。


君 :周代稱 諸侯為 君。《禮記.服問》:“君為天子三年。”即諸侯為天子服喪三年。又《曲禮上》:君命召,雖賤人,大夫士必自禦之。”知君在天子之下,大夫之上,稱皇帝為君。《孔子家語.本命》謂“天無二日, 國無二 君。”君還是戰國、秦漢時期貴族、功臣的封號。如齊國田文號 孟嘗 君,魏公子無忌號信陵君,漢酈食其號 廣野 君,劉敬號奉春君。又引申為對男子的尊稱。《史記.孫吳列傳》:“於是孫子謂田忌曰:‘君弟重射,臣 能令 君勝。’”又《魏其武安侯列傳》:“上乃曰:‘君除吏已盡末?”儒家認為,“君者臣之天,父者子之天,夫者妻之天”(《儀禮.喪服》及疏)。故父和夫也可稱君。《晉書.潘尼傳》:“國事明王, 家奉嚴 君。”王勃《膝王閣序》:“ 家 君作宰,路出名區。”此指父。《鄒忌諷齊王納諫》:“其妻曰:‘君美甚,徐公 何能及 君也!’”《樂府詩集.古詩為焦仲卿作》:“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此指夫。


臣 :上古指男性奴隸。《書.費誓》:“臣妾逋逃。”傳:“役人賤者,男曰臣,女曰妾。”《禮記.少儀》:“臣則佐之。”疏:“臣,征伐所獲民虜也。”後“君”“臣”對舉,臣 包括國 君外的任何人。《詩.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國語.晉語七》:“悼公使張老為卿,辭曰:‘臣不如魏絳。’”引申為己的謙稱。《史記.高祖本紀》:“呂公曰:‘臣少好相人,無如季相。’“裴駰集解引張晏曰:“古人相與語,多自稱臣,自卑之道,若今人相與語皆自稱僕。”


士 :商、西周、春秋時統治者的最低層及其成員。《左傳.昭公七年》:“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周天子有天下,諸侯有國,卿大夫有家。家是卿大夫的統治區域,擔任家的官職的通常是士,稱為家臣。《論語.雍也》:“季氏使說閔子騫為費宰。”季氏是魯國大夫,費是他的采邑,宰就是家臣。所以孔子學生閔子騫的身份是家臣,就是士。士大抵受過教育,有知識,有才能,因此,後來逐漸成為知識份子的通稱,在軍事上政治上外交上形成不可忽視的力量。《荀子.儀兵》:“好士者強,不好士者弱。”從春秋到戰國,養士之風,愈來愈盛。齊 國孟嘗 君、趙 國平原 君、魏 國信陵 君和楚 國春申 君,養士各在三千人以上。戰國時代的士大體分為四類。一類是學士,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他們著書立說,提出各種思想、政治主張,在文化上有巨大貢獻。一類是策士,如蘇秦、張儀,即所謂縱橫家。他們長於政論,善於外交,在當時各國之間的鬥爭中,他們起著重大作用。一類是方士或術士,他們中間有的是天文、曆算、地理、醫藥、農業、技藝等學科的專門家,在文化上也有重大貢獻。最下的一類是食客,品流很雜,包括雞鳴狗盜之流,有的還是罪犯、賭徒。這類人有士之名,無士之實,多是貴族的鷹犬。


民 :上古指奴隸。或稱黎民、群黎、苗民、眾人、庶人、庶民,通稱庶民。庶,眾多之意。民本與百姓對立,後由於階級分化,演變為同義詞。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號》:“民者,瞑也。”金文中屢見“民”字,其字作左眼被錐刺瞎狀。郭沫若認為,臣與民在上古者是奴隸,但有區別:臣是柔順馴服的奴隸,民是暴戾難以駕馭的奴隸。所以“盲其一目以服苦役,因而命之曰民”。


奴隸:為奴隸主勞動而沒有人身自由的人,常被奴隸主任意買賣甚至殺死。《左傳.昭公七年》“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輿,輿臣隸,隸臣僚,僚臣僕,僕臣台。馬有圉,牛有牧。”自皂至台,是各級奴隸,馬夫牛牧不列等,比台更賤。據近人研究,甲骨文中的“工”、“奴”、“奚”、“臣”、“妾”等,也都是奴隸。奴隸中有專門從事家務勞動,如小臣、僕侍、妾婢、閽人(看門人)、寺人(閹宦)等;有的從事手工業生產,如金工、車工等。大量的則從事農業生產。《詩.周頌.噫嘻》:“亦服爾耕,十千維耦。”有人解釋說,“十千”是一萬,“耦”是二人各把一犁。如此說可信,則有兩萬奴隸在同時耕田。奴隸的來源主要是戰俘,如《左傳.宣公十五年》記載,晉國大夫荀林父伐赤狄有功,晉景公賞荀林父狄臣一千家。罪人和貧困賣身的人,也是奴隸的來源。奴隸可以象牛馬一樣在市場上買賣。《周禮.地官.質人》:“質人掌成市之貨賄、人民、牛馬、兵器、珍異。”鄭玄注:“人民,奴婢也。”封建社會仍有奴隸買賣。《唐律》有“買奴婢牛馬立券”條。奴隸還可以被任意屠殺,特別是殉葬。《墨子.節葬下》:“天子殺殉,眾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河南安陽殺殉坑的發掘,證明這完全是事實。商代後,殺殉之風稍衰,但仍屢見不鮮。如秦始皇葬時,秦二世令後宮妃嬪無子者一律從死,並且把工匠都關閉在陵墓裏《史記.始皇本紀》。其次,法律規定主人有權殺死奴隸。《睡虎地秦墓竹簡》即有此規定。《晉書.刑法志》:“即奴婢悍主,主得謁殺之。”殘酷的剝削和壓迫,使奴隸逃亡或起義。如《書.費誓》所記的“臣妾逋逃”,和武王伐紂時紂師“前徒倒戈”《書.武成》都是明證。


君子:古代對貴族男子的通稱。《詩.大雅.桑柔》鄭玄箋:“君子,謂諸侯及卿大夫也。”《禮記.玉藻》鄭玄注:“君子,士以上。”又泛指有道德的人。《荀子.解蔽》:“類是而幾君子也。”楊倞注:“君子,有道德之稱也。”在以上兩種意義上,君子常常和小人或野人對舉。如《易.雜卦》:“君子道長,小人道憂也。”《論語.衛靈公》:“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此外,妻稱夫也叫君子。《詩.周南.汝墳》序:“文王之化行乎汝墳之國,婦人 能閔其 君子,猶勉之以正也。”又《詩.王風.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小人:古代統治者對勞動人民的蔑稱。《左傳.襄公九年》:“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先王之制也。”《孟子.膝文公上》:“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注:“勞心,君也;勞力,民也。”又指道德低下的人。《論語.顏淵》:“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又《述而》:“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亦為對上自稱的謙詞。《左傳.隱西元年》載:“潁考叔官潁谷封人,鄭莊公賞給他食物,他說:“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


百姓:奴隸社會中的統治階級,即奴隸主貴族階級。其對立面為“黎民”“庶民”,即奴隸。“百”,表示眾多;“姓”是族號。奴隸無姓。《書.堯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黎民於變是雍”。這裏講的是堯的統治方法,自上而下,分三層次。一是九族,即堯的親族,二是百姓,即百官。三是黎民,即奴隸。九族和睦了,百姓昭明瞭,黎民就會變得順馴。到春秋後期,宗法制度逐漸破壞,有的庶民上升為新興地主,有的貴族下降為庶民,故庶民可以稱為百姓,百姓也可以稱為庶民,“百姓”就成為平民的通稱。《論語.憲問》:“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者!”又《雍也》:“博施於民,堯舜其猶病諸!”一則言“百姓”,一則言“民”,可見百姓與民的意思已經相同。


百工:即百官,也即是古之百姓。《書.堯典》:“允厘百工,庶績鹹熙。”孔傳:“工,官。”疏認為“工、官皆以聲近為訓”,今稱雙聲通假。一說百工指掌握專門技術、佔有手工業奴隸的奴隸主,是百姓的組成部分。


黔首:戰國時秦國及秦王朝對平民的稱呼。李斯《諫逐客書》:“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史記.秦始皇本紀》:“更名民曰‘黔首’。”《禮記.祭義》孔穎達疏:“黔首謂民也,黔謂黑也,凡人以黑巾覆頭,故謂之黔首。”按秦始皇規定“衣服旄旌節旗,皆尚黑”。


觉得这篇写作素材对您有用?您可以 ——

加入我的收藏 复制本文地址
墨星写作官方推荐

分类小说素材库

AI写助师
上新和历史 墨星写作网VIP 引荐员计划
我的 客服
墨星企业微信客服

墨星官方微信客服

或打开微信扫码